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让自己“看不顺眼”的人。也许是性格不合,也许是价值观差异,当面对这些人时,我们常常会有明显的排斥感和反感情绪。但是,这种看似针对他人的厌恶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有更深层的内在动机。
1、冰山一角
第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一个人激起我们情绪反应的行为,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看不到的,是整个冰山水下的部分。以一次聚会为例,张先生觉得李先生说话拖沓、过于自负,所以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但如果我们能平和地观察,就会发现这可能仅仅是李先生紧张情绪的外在表现。他之所以自负和冗长,是出于社交焦虑。所以我们讨厌的,只是行为层面,而非本人内在。
2、来源于你自己
第二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你讨厌他人的那些特质,也可能来源于你自己。根据精神分析学派观点,我们所憎恶的,往往都是自身难以面对和接受的一面。以敏感多疑为例,如果我们非常讨厌别人的多疑,那可能来自于自己同样的弱点。通过放大他人的缺点,暗示“我没有这个问题”,以此来加强自我。所以我们在他人身上讨厌的,也有可能是自身的隐秘部分。
3、展示自己的优越感
第三,当我们过度憎恶他人某些特征时,一定程度上也在展示自己的优越感。这涉及到心理学中的“自上效应”。人们普遍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这种自上心理会导致我们严苛地审视他人,以获得优越感。比如对别人的言谈举止过分挑剔,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在相对位置中把自己放在上位的需要。
4、触动了敏感神经
如果一位女士由于自己的过往经历,对男性的花心行为极度敏感和介意。那么她很可能会过度地反感任何类似的迹象,即便这对方仅仅是无心之举。在这种情况下,反感来自她自己的心理伤口,而非对方问题。
讨厌他人某些特征,常常是因为它们触动了我们自身的敏感神经。这涉及“心理雷区”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些经历或遭遇留下的心理创伤或痛点,它们就像雷区一样敏感。所以如果他人的某些行为不小心接近这些雷区,我们就会有强烈的防御和抵触情绪。这并不全是他人的错,而是我们内心极度敏感所致。
最后:应该如何化解这些情绪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多视角的思考——从多个角度审视这个人,而非仅仅通过自己的狭隘视野。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反思自己的偏见来源,并宽容他人的不完美。同时也要调节自身情绪,反思那些触动我们的点源自何处。只有做到这几点,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无端的偏见与敌意,与他人和睦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