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有一句名言:"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以乔布斯为代表的极简派的设计哲学与规范。不过,当你选择设计一本历史书的内容时,极简还能用么?
《极简人类史》以宇宙大爆炸为起点,用不到10万字的篇幅,便讲述了整个人类历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要是再数数页码——210页——从宇宙大爆炸、星系演变、生命进化,讲到早期社会的诞生、农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与文明危机,生动体现了“至繁归于至简”的精髓。而作者所采用的,正是一种“大历史观”。
以“大历史观”讲述历史的并不少,比如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不讲朝代更迭,不述帝王家谱,“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从技术的角度而非道德立场进行比较研究。”
黄先生用350页讲中国大历史,《极简人类史》用210页讲宇宙大历史,此文则用1700字来梳理人类史。
作者认为,从生产变革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段万物起源——宇宙大爆炸。
一、采集狩猎时代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不一样”。
我们从智人进化成人,在生物圈中脱颖而出,关键是人类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不一样”的新特征。比如,我们可以直立行走、群体生活、发明工具,可以使用武器、防范野兽攻击,甚至通过陷阱来围捕猎物。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使用语言符号,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体的最大标志。依靠语言符号,除了满足日常的口头交流外,还可以进行记录、解释。时空顿时变得宏大,我们不仅可以谈论现在,还可以回忆过去,所有的知识、经验变得可传承,而这正是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农耕时代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一样”。
狩猎是采集狩猎时代人类最大的肉食来源,它使人们得到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重要的营养物质,促进大脑和体质的发展。但是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狩猎的成功带有偶然的因素,而采集则可提供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不过,采集也有采没的时候。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促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我们的祖先通过人口大迁徙来到亚欧大陆,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更重要的是,我们驯化了小麦,进而发展出农业。
农耕时代,食物来源更加稳定与可控,所以实现了人口的高速增长与粮食的大量存储。为了防止别人偷取与抢夺粮食,部族变得更为必要,城墙也由此产生,这就是最早的国家概念。我们隶属于一个群体,接受一种标准的管理规范,形成一种稳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我们变得“一样”,并产生维持“一样”的文化、宗教与哲学。
与此同时,伴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财产分布不均导致阶级与等级制度的出现,我们彼此又进一步在不同的等级与阶级里变得“一样”,比如奴隶、奴隶主。总之,这一阶段,想要变得“不一样”,有点费劲。
三、工业时代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多样”。
其实在农耕时代的晚期,欧洲人发起大航海,我们就发现,人还有其他的肤色,这是人类生理的多样。而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工业时代,我们的国家发展、文明进程开始变得“多样”。比如,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从物质和精神上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到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民族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法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48年二月革命压权建立了第二共和国。当大批亚非国家和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热闹。普天之下,除了王土,还有“多样”。
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今天的网络信息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在融合与促进的过程中,既保持各自的特色,又呈现多元和谐发展的局面。但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变得多元。比如,人口贫困、埃博拉、难民潮、恐怖袭击……作者认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环境破坏,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最棘手的两个问题。
四、总结
梳理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者发现了一个悖论:
一方面,人类掌握生物圈的能力越来越强;而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展示出足够能力,表明我们可以正确运用这种掌控力,使生物圈更加平衡,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