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朋友发了一条微信:
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边立了块碑,上面写着:“抛弃传统的禁锢,不勇敢地跳下去,不然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鹰呢?”接下来黄鼠狼下了山崖,来到地下每天就在吃着摔下来的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阅读所谓的“心灵鸡汤”需要智商和智慧,大多鸡汤都是黄鼠狼炖的。
看完微信,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笑的是朋友用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
哭的是这个故事的道理之中也有掺水的部分。
说得更具体点,就是从中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还喝不喝“心灵鸡汤”了呢?
我的回答:喝啊!
可能会又人说这家伙连毒鸡汤也喝啊!是不是有问题?
可以告诉你的是,我没有问题,也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的制造商,是一个写文爱好者,更是一个心理咨询师。
我是一个写文爱好者,有话要说:
“心灵鸡汤”可能会被许多人所嫌弃,因为更多的是大家觉得喝起来很舒服,喝完后又没什么意义。
但我要说的是,除了个别的供消遣的心灵鸡汤外,大部分的鸡汤文还是有营养的,也就是文章里面还是有正能量的,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心灵鸡汤她们鼓励我们去勇敢地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完善美好!
她们鼓励我们去奋斗,不为艰难险阻,不怕山高路远,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奔跑。
她们给我们慰籍,在我们伤心难过的气候,可以帮我们平复情绪。
她们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在你遭遇困境的时候,可以代领你思考,给你的奋斗擦亮思想的火花。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要说的是:
鸡汤文也是有很大能作用的。
鸡汤文并不是完全的一无是处,当你读到一篇鸡汤文感觉深受启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时候,这篇鸡汤文到底对你产生了怎样的作用。而要了解一个人在阅读鸡汤文前后变化最大的地方,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所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对于自身完成任务或者达成目标的信念强度,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自信心”的同义词来进行理解。自我效能感对于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达成挑战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通过研究和实验,班杜拉确定了影响自我效能的四个因素:
个人经验:成功的过往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失败的过往经验则会降低人自我效能。
替代性经验:当我们看到一些人成功时,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提高;而当我们看到别人失败的时候,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认为自己与示范者的相似度越高,替代性经验对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就越大。
社会说服:也就是直接对人进行鼓励或者劝阻,毫无疑问,鼓励会提高自我效能,而劝阻会降低自我效能。
生理因素:人在面临挑战时会产生一些特定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对这些生理反应的不同解读会导致人产生不同的自我效能感,通常来说,解读为兴奋的人会有比较高的自我效能,而解读为焦虑的人会有比较低的自我效能。
从班杜拉的分析结论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鸡汤文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了。
通常来说,鸡汤文都是以故事切入,向读者直接展示一个“别人的故事”。实际上,这就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经验,而根据坎菲尔德的经验来看,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的不同故事,实际上就是为读者找到了和自己相似度比较高的替代性经验。当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对故事的主角产生了认同之后,最后文章末尾的“大道理”也就是社会说服,也就更容易被接受,从而相辅相成,同时从“替代性经验”和“社会说服”两方面提高读者的自我效能感。
等读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得到了提升之后,自然他们也就更愿意继续为达成目标完成任务而继续努力,同时也更加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而如果他们在此后真的完成了任务达成了目标,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对鸡汤文的积极看法,使得他们向更多人去“安利”曾经感动过自己的鸡汤文——即使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并且愿意坚持下去。
在读心灵鸡汤之前,如果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什么适合你读,读了要收获什么,鸡汤也可以有这样的功效:整理自己,拥有好状态;开拓眼界,让生活更有趣。
总之,鸡汤读好了,是可以让人在不断的平衡中,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中庸之道。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的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大境界,而凡事也无非是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读鸡汤也不例外。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第1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