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年纪,自己各种各样也选择过很多
但,真正的,第一次的大事,就是考验or就业的选择了
虽然烦恼了整整1个月,问了好多人,但从未放弃内心的第一个选项
很多人觉得选大学是第一个重大的选择,也确实。但对于我来说,它好像有点平淡无奇,分数内最好又相对稳妥的选择,专业也是,通俗的定律,通俗的选择。
说回考研和工作,仔细想想好像也是我很早前就注定了答案。
有野心,性格外向,喜欢和人打交道,时而话痨,时而内敛,脑洞无限大,永远讨厌一成不变的事情,喜欢质疑陈规旧旨,耐心差···这些特点让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可以沉下心学习】的别人家的孩子。困在学校里,听老师讲N年前的逻辑定理和思维模式,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不是老师不够优秀,是对于我来说,本来初学就有点沉闷无趣的工科,加上上面的氛围,让我在大一就决定,即使要考研,我也不坚决不选本专业!
题外话,这样的性格我也不适合当老师,至少不大会成为大多数家长喜欢的老师。所以,纵然母亲从小希望我以后可以成为老师,我也从未真正答应过。
不喜欢本专业+不喜欢当时学校枯燥狭小的氛围,让我很想走出学校,去外面看看。
让我造成困扰的是,周围的同学十有八九都选择考研,老师也不断劝说:当今社会,本科文凭什么工作都找不到,社会上活不下去的。
紧接着,同学都投入到了紧张的考研复习大军中,报班,买课,刷题···仿佛一瞬间大家都步入了正规,只有我,不太想考研又狠不下心决定,随着大军徘徊着。
期间,问了一个有野心也有能力的学姐,她真的宽慰疏通了我很多。
一夜之间的聊天,加上2个礼拜对自己的详细复盘,让我决定,我要工作,即使跨专业,我也想尝试运营。
要真要总结心路历程,大概就是以下这样了:
确认内心
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是继续学习深造还是想通过工作磨炼自己。
这一步简单,但又难做到,很多人并没有静下心去想它,嘴上说着就是这个,但可能只是一时盲目冲动,真的想要?不见得。
确认自己
这一步可以很漫长,花很久的时间去真正的认识自己;也可能只是一夜就可以,一夜对自己充分的回顾。
确认自己也分几项:确认自己的能力——是真正的能做到的,不是臆想的,这个关头,起码自己要对自己诚实;确认自己承受范围——最好的就不说了,最差自己可以接受到哪,最忙,最枯燥,对于心仪的工作或专业,最远的偏差可以是多少···
确认资源
你可以直接定性为确认金钱,毕竟钱是万能的。
短浅的说,它可以决定你能承担起什么城市的起步,甚至决定你是否有时间有条件不着急工作慢慢选。至少刚到北京,实习生的工资真的太单薄,真的是父亲大人投喂了很多哈哈哈。
深远的说,它影响着你的社交圈和身边的资源,说白了,就是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和消息渠道。
再有就是工具资源,千万别忘了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不放过每个可能性,但一定一定是靠谱的,自己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哦。
确认现状
有了以上的信息收集,就大致了解了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了解了自己身边的具体情况。以上的设想,现阶段是否有可能实现,是否自己目前有精力去做,甚至,依据现实情况,自己的理性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这一步很朦胧,但有必不可少,你可以带进上面的每一步,或许会走的更踏实。
告知身边人
不知道对错,我总是习惯将自己的想法思虑成熟后,才会和长辈讲,才会告知亲密的朋友。
总之,人嘛,本来就不是独立的,你的每一步都和身边人息息相关,也影响着他们,所以还是有义务告诉他们的,即使听不进去意见,也要让他们知道。
其实,多个人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给给意见真的很重要。
有时候,给别人倾诉的过程自己也才真正理清了思路,别人不经意的提问,有可能真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还想到一句吧
别急着做选择、下决定,但一定要提前准备,一定要尽可能的成熟再往前走。
我是不太相信走着走着就有感觉了,这句话。
放在人生的选择上,真的没有太多时间和成本去试错。以后回过头,你不一定会感激当时的自己,更多的应该是浪费时间的懊恼。
或者能有两手准备也是不错,别让自己轻易陷入只有一种可能性的危险境地。
以上,啰里啰嗦的说了好多,就是我当时的全过程了。
上面那几步一步步走下来,发现自己真的成熟了很多,开始懂得什么责任——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做,也需要自己去承担了。
可是,怎么努力,阅历和思维边界就在那里,还没出校门的自己,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全力了。
没打算教给别人什么,就是嘚吧嘚吧的纯分享,你若觉得不无聊,或者有共鸣,我就真的会开心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