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中,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章主要思想是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就是人,内在情感,人的真心,是真情。“礼”是表达真情的形式,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
子曰:“人而不仁”一个人没有人得,没有仁二之心,他能把礼怎样呢?在生活中,会彬彬有礼,给你鞠躬,给你让坐,给你端茶倒水,后来你发现他的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弄虚作假,逢场作戏,根本不是对你的尊重。你马上得出结论,这个伪君子,因为礼仪是假的,内心没有对你的尊重。
子曰:“仁而不仁,如乐何?”乐是人高兴了,就歌唱,以行高歌,人悲伤了,由其是古人很真诚,悲伤就会伤心落泪,就会哭泣,表达内心的悲痛。孔子发现他那时代的有些人,他分明不不悲伤,他也要装出很痛苦的样子,去唱一些好象很悲伤的歌,实际上是严不由忠,完全弄虚作假,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歌唱的歌曲和你的内心世界毫无关系,甚至是完全相反,那这乐唱的歌有什么意义呢,你唱的歌不过是一个伪君子的证明,所以这段话很重要,中华民族号称礼乐文明,而孔子认为,真诚的情感是礼乐的基础。没有情感的礼乐是虚伪的,毫无意义,如果说他有意义的话,只有负面的意义,只说明这个人是虚伪的,不真诚,你是个伪君子,如果每个人都是伪君子,这个社会是一个虚伪的社会,就是一个毫无诚信的社会,就是一个祸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非常可怕的,孔子这章,是2500年前说的,仍然指导我们当下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