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出现“改变我自己”的想法,每每跃跃欲试却无疾而终的时候,其实是你自己下定决心不改变的!
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在生活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习惯,这些习惯中掺杂着我们想改变的方面,比如你想改掉拖延,改掉贪吃肥胖,改掉易怒的情绪,改掉优柔寡断,想换一种生活方式,想活成某个别人的样子。而在你漫长的计划改变过程中,你又不断地告诉自己,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是我们的经历让我们习得并积累了已有的这些行为习惯,人是秉性难移的。我们被家人、朋友、同事评价,我们把自己默认成大家说成的样子,久而久之,你行或者不行,你自己都不敢做出决定。
不能否定,我们都曾努力过,比如为了习得新习惯,我们在各种事情上“打卡”,每日跑步打卡、每日阅读打卡,每日早起打卡,甚至每日完成幼儿园老师布置的带孩子学习打卡,先不谈这种公之于众的方式是否确实起到督促自己的作用,我们想谈的是究竟什么阻碍了我们改变自己,是什么使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动力变弱失去耐心,为什么总是半途而废,徒劳一场。
2
为什么自己下决心不改变?
当我们下定决心改变又一次接一次失败时,大部分人的真实想法可能是“即使我对现状有各种不满,但是还是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案例,当我们面对改变时,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就没有阿德勒的“目的论”这么有说服力了。
弗洛伊德说错了,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有个朋友,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闭门不出,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希望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这位朋友是一位非常认真且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只要一踏出房间立马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我们首先会认为这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如果从弗洛依德理论的角度,我们会去分析原因可能是与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由于学校或职场受到欺辱而留下了心灵创伤,也可能是过于娇生惯养,总之分析是过去或者家庭状况导致这样的结果。
如果从弗洛伊德的结果论出发,“一切结果之前都先有原因”,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么不是所有在父母虐待中长大的人都和案例中的人一样闭门不出,那么事情就讲不通了。如果我们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根本无法改变!
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使人出现了这种闭门不出的行为。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这位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这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是真实的,是为了达到“不出去”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这正是“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选自《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在解释和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创伤时,往往都会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出发,认为心灵过去受到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但是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学说,他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是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如果理解了这种理论,我们再看这位朋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而制造出不安和恐惧,而他为什么不想出门,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父母会把关注集于一身,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说到底,我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是自己下决心不改变的,因为没有勇气,也因为我们仍希望生活在这种改变之前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可以接受甚至很享受,没有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可以说是目前来看很轻松,可以带来满足感。
而那些我们费劲心思想要养成的好习惯,比如,正常的作息,公共场合的社交,学习更多的技能知识,这些有吸引力,但不足以吸引到使我下定决心。同样对于改变之后的未知和不可控性,使人畏首畏尾,执行力弱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