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教”只能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积极、正向、阳光的认知之上,核心观点可表述为:让孩子坚信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信赖的,自己是可爱的。任何“家教”的失败,都不过是人生在这三点上失败的一个缩影。
1.体会做父母的两个三点:第一个是让孩子坚信世界和未来是美好的,他人是可信赖的,自己是可爱的。第二个是发现孩子的差异点、闪光点和动情点。
2.今天重点复习课堂上讲过的亲子关系内容,尤其是思考对孩子的观察和记录为什么如此重要?
3.“做父母的记录即是为孩子创造历史,而历史的价值日久弥新且随着亲子互动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这话您如何理解?
一、帮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爱孩子的最基本行为。
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让孩子坚信世界个未开是美好的。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并拥有一个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努力完善自己。爱自己,才会有能力爱周围的人,爱生活,积极面对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能有条理的思考做出正确的抉择。
圣经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
这一首小诗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满怀的爱。同时,也道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逐渐放手的欣慰与不舍。
盼着你长大,又怕你长大。
时间不听我的话,
它在悄悄制造一个分岔。
你正在出发。
而我,只能马不停蹄地爱你。
你的歌声,你的笑声,你的欢乐
是我最大最大的快乐!
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一个人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人一辈子会经历许多事情,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三
“做父母的记录即是为孩子创造历史,而历史的价值日久弥新且随着亲子互动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这话您如何理解?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我们用阳光的心态,和善的目光,足够的耐心去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痕迹,为他们谱写历史。同时,也让我们自身得到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