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前的我正痛哭流涕。不是痛苦到歇斯底里,也不是喜极而泣,从未经历过的心路历程,难以用贫乏的言语表达,并不是因为了解到了事物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欣喜若狂,也不是因为旧基础的崩塌而迷茫无助。只是忽然释怀了曾经汲汲追求的很多事物,有如正想攀爬的一堵高墙在顷刻间崩塌,一切猝不及防。
而在此之前,我正翻阅着采铜的新书,里面提到了一个自己始终无法回答的问题,“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引发一连串对自身思考的问题:我爱好什么?我喜欢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
一直以来,我对问题的回答是:我爱好广泛,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没什么梦想。我自然是希望自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于是行动的方法就是不断去探索,接触很多很多事物,一件一件地去问自己,喜欢吗?对这个答案的寻求大概是三年前,当时还是大二,就开始担忧自己的职业规划问题。尝试着去寻找答案,去阅读、去交流、去提问;尝试着去培养爱好,去练习绘画、学小提琴、去辩论;尝试过一些实习、去做商务、市场、单据助理;去过两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而直到现在,面对喜好的问题,始终无法有力面对。始终不知道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始终不知道想要怎么样的生活,只知道当下并不好:
非常焦虑
毕业后的两个月,也就是最近,在一家小公司工作,毕业前有在这实习过6个月。说实话近期的工作压力并不大,朝九晚六不加班,工资也还能基本满足生活所需。然而近期的焦虑感却十足,房间里没两天就落了满地的头发,眉头一直紧锁得思考着有的没的,大量时间消耗无穷无尽的担忧与焦虑之中。少有开心的时候,多巴胺分泌严重不足,以至于非常沉迷于日常食物以及手机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的代价就是不健康的食物摄入影响体型、影响健康;混乱大脑、无法专注,而后产生极大的内疚感,于是又进入了焦虑的恶性循环。
非常功利
采铜在书中把人的追求划分成了四种格局:零度格局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对号入座,自己是典型的一度格局逐利者,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损害他人利益情况下,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功利主义有错吗?并没有错啊,为了在这世间立足,我必须使尽全力提升能力,实现自己的利益。
可是真的错了。何为“立足”,何为“能力”?要“立足”并不难。
我会因为生活在租金是3000屋檐下比生活在租金是2000的房子里开心吗?会因为从小米“升级”到iPhone,从捷威升级到Mac而开心吗?会因为又入手一个包包、一双鞋或者一套衣服从而开心吗?可能会。然而即使得到了满足,就会因此而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并不会,因为自己向来并不知道什么是“想要的生活”。站在一座金字塔底端,看见在上一层生活着的人,觉得那是想要的生活,于是奋力往上一搏,很努力也很焦虑,也许没达到,也许达到了,却又看到了上面的一层,欲望无穷无尽,焦虑无穷无尽。We
buy things we don't need with money we don't have to impress people we don't like.同理可得“想要的生活”的逻辑。
于是乎,又回到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你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回忆过去,再回答: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脑海里蹦出了大学期间做的两件可能是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一是辩论,套用四种格局的说法,辩论于我最浅薄的意义在于获得校冠军,重要点的就是思辨能力得到锻炼、视野得到扩展,再深层次的是感受到思想的、逻辑的、真理的美,更深层次的是感受到一种人道主义情怀,去关心这个世界。二是办一次TEDx,首先是一次有那么一次可以作为谈资的举办有意思的活动的经历,重要点就是锻炼了领导力、组织力等等能力,再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去关心这个世界,努力得尝试着去积极得改变。
回答完这一问题之后,眼前似乎豁然开朗了些。很不安、不开心、非常焦虑源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找不到努力对我而言真正的价值。盲目地放大随机接触到的各种机会和可能性,试图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并希望能给生活带来益处。在此过程中,因为没有方向而焦虑、因为急于求成而焦虑、因为能力的提升跟不上膨胀的欲望而焦虑。
这一次恸哭是顿悟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这样的“顿悟”改变什么吗?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可能不会,因为一周还会是朝九晚六上下班,还是买菜做饭,还是看书写代码,还是家务健身,还是睡觉起床……;可能会,因为似乎明白了些为什么要朝九晚六上下班买菜做饭看书写代码家务健身睡觉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