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了,很多同学都准备考研,而我,在反复纠结了很久之后,决定放弃考研。
一.盲目的小蚂蚁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瞒着爸爸把汉语言文学专业挪到了我的第一志愿里面,虽然被他骂得狗血淋头最后还是如愿地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因为人就是这样,只有你喜欢的事才能让你心动。
可是,在中文系待了三年之后,我忽然发现自己并不喜爱学术,我只是喜欢阅读,我无法想象自己的一生都要在文献里面度过是什么样子。因为我虽然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是我渴望接触这个世界。
于是,我从最初非常坚定地要报考复旦大学,到犹豫到底要考哪个大学,再到到底要不要考研,当这个思考愈发深入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离考研的信念已经越来越远了,因为我最初的考研决定是没有深厚根基的。
二.职业规划的开始
徐小平老师(新东方创始人之一,曾帮助无数学子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在他的《美国留学的价值与策略》中说:“假如我的咨询,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催婚一个知识女性小半生构建的人生大厦的话,这个人生大厦,多半是个烂尾楼。”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人生选择连自己的审视都经不起的话,那么这个选择多半是草率的。
在看过徐老师的《美国留学的价值与策略》和《骑驴找马》这两本书,以及在微博上看了一个前资深猎头的微博问答之后,我仔细地思考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我发现我的考研决定只是基于对工作的恐慌和我的“学历至上”的心态。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不想毕业了就去工作;还有觉得自己只是本科学历,以后在就业市场上肯定没有竞争力。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上51和智联等招聘网站上搜索,发现有很多工作都是大专,本科学历的要求,而且很多都是我很有意向的工作,薪资还不低,可见并不是只有硕士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
再者,如果考研的话,我真的喜欢那种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生活吗?我本科成绩平平最主要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我不喜欢为了考试而学习吗?如果我考上了研究生,我喜欢那种每天淹没在文献的沼泽里透不过气来的日子吗?
不!我不喜欢!我甚至现在翻开考研书籍和真题都一阵反感,一想到自己要为了打高分而学一些我不喜欢的知识就感到厌恶。我在豆瓣上有一句很经典的介绍,就是“学什么不爱什么“。本来我对某样知识还很有兴趣,可是当它一被作为上课内容重点讲解的时候,我的兴趣就全无了,所以相对于按老师规定的来,我更喜欢自学。
所以我仔细想想,发现我的考研决定完全是盲目的,是对于工作的逃避和对于名校学历的盲目崇拜。
三.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规划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或者说职业观呢?徐小平老师认为,学历只是一种手段,是为目的,即我们最终要做的职业服务的。所以当我们思考要不要做一件事情时,我们应该从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手段出发。
如果你以后要从事的工作必须要硕士学历,那你就去读研,如果不需要还不如早点开始工作,积累经验,因为工作也是一种学习。而不是为了读研去读研,为了逃避工作去读研。
在做人生或者说是职业规划时,我们要从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手段出发。我们先要想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再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我的目标是未来做一名新媒体领域的写手,那么我现在离一名合格的新媒体写手还缺点什么呢?是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是不断捕捉灵感的能力?是对新媒体行业的基本知识?还是编辑排版的能力呢?找到自己欠缺的东西之后再去慢慢补充自己的技能。
而不是从手段出发,因为从手段出发的话你就会想:哎呀,我不懂排版,也不懂选题,连新媒体是什么我都不太懂,所以我注定做不了一名写手,连去互联网公司实习别人可能都不会要我!
怎么想能行吗?我们的人生还会有高远的追求吗?没有!只会把自己局限在熟悉的领域里,永远也培养不出其他的技能。我们是一个人,人可以培养出自己原本没有的能力,懂得自己之前不知道的知识,而不应该是一个畏葸不前的小动物,明知道自己的决定是错的还是一条路走到黑,明知道应该勇敢却不愿意改变。
所以,经过漫长的思考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自己对于复旦硕士的向往,脚踏实地地为自己的人生做起打算来,我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自己的PS,选题和写作能力,多读书多积累多练笔,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
希望看过这篇文章的你们,也能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用我刚刚说过的思考方法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规划,这样,考研还是工作,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