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内心颇有感触。在这封给妹妹的信里,陶行知写道:“我们生来此时,有一定使命。这使命就是运用我们全副精神,来挽回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
那么,如何挽回“国家的厄运”呢?陶行知认为应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至于如何创造所谓四通八达的社会,他给出的答案是“平民教育”。
我对陶行知所说的“四通八达的社会”很感兴趣。按照他在信中的说法,所谓四通八达的社会,就是要通过平民教育的形式,“一方面要打通层层叠叠的横阶级。如贫富、贵贱,老爷小的、太太丫头等等,素来是不通声气的,我们要把他们沟通。又一方面我们要把深沟坚垒的纵阶级打通。纵阶级最昭著的是三教九流七十行,江南江北、浙东浙西、男男女女等等都是恶魔把他们分得太严。这种此疆彼界也非打通不可……”
陶行知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有非常实际的意义。一个健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上行下达十分通畅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平等作为一种前提尤其重要。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给每个成员提供一个相对均等的机会,那么这种社会里就会到处是怨气,就有玩火自f的危险。陶行知的所谓四通八达的社会,说到底是要建设一个良性互动的结构。这种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横向的”与“纵向的”互动,应大致建立在个人能力、勤奋基础之上,而不是祖宗保佑、父母荫庇为前提的。
前不久,有知名学者撰文,谈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他说,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生活困苦自不必说,但是,凭借个人的苦读,是可以改变命运的。至于今天的农村孩子,就没有这种幸运了。
今天的农家子弟为什么就没有那种幸运了?我想,这首先与知识的普及有关。25年前,在农村,一个孩子考上中专就是一件大事。今天,即使考上研究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社会安定带来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得知识的普及成为现实。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仅仅读个本科或者专科来应对社会的竞争已经基本不占什么优势了。在这种前提下,农村孩子读完大学,要取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或者说改变命运就比他们城市的同学要难得多——对于贫苦人家的孩子来讲,与城市家庭相比,财力、人际关系的劣势绝非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