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常在爷爷家里过年,过了初六年味就消散了。冰雪早已消融,老人们往往搬着椅子坐在墙根下晒太阳,街面上剩下三两个孩童拎着年前新买的手枪到处游荡。我也是曾这样百无聊赖,寒假作业早已做完,最要好的朋友回乡过年尚未归来,我只好天天呆在家里守着电视。
五六十块钱的压岁钱早已上交在爷爷手中,以买纸笔文具的名义可以要来五块,总归是温吞水不过瘾。终有一日上街时注意到了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风筝上了市,便向爷爷直言想买一架。春和日丽,我正好放风筝。那架风筝花了三块五,塑料布蒙的竹骨架,颜色式样已经记不清了。操场上从此多了一个放风筝的身影。
在那之前看到过一两回放风筝,如何让手里的风筝飞上天,完全得靠自己摸索。我有样学样,左手握着线卡,右手擎着风筝,预先放了一两米长的线,鼓足一把劲撒腿往前跑。没跑出去几步,右手明显感到塑料线上传来的拉力,回头一瞥,风筝已经晃晃荡荡地迎风飘起。继续奔跑,同时两手合作,慢慢地送线,风筝越飘越高,也越发的稳。
很快就遇到了瓶颈,飞到三四米大约篮球架高度的时候,就再也飞不上去了。手上的线松不得也紧不得,用力拉进风筝就打着旋儿迎面扑来,踉踉跄跄下落,若是站着不动或者放松一截绳子,风筝很快就像断了线一样轻飘飘地落了地。实在是不得其法,有几次风筝落地时旋得太快,撞出两处破陋,买来502胶水才能修好。于是寒假里那段时间,我都只能一路奔跑一路把风筝维持在约莫两三层楼高的位置,放风筝失去了应有的趣味性,简直成了一项累人的活。我甚至认为买的风筝是个残次品,后悔没有要老板当场试验一下。
很快开学了,有个姓周的好同学得知我买了架风筝,非要体育课的时候拿出来放着玩。起初我不大肯答应,因为风筝飞不起来实在不好看。“这有什么,以前我也放过风筝,打谷场比操场小得多,我都放出去两卷线......保准能飞起来”体育课上,等老师宣布自由活动回了办公室,我就到家里把风筝取了出来。七八个孩子围作一团,周同学仔细检查了风筝各处细节,把线紧了紧,又端在手里反复掂量,那架势十分稳健。“没问题了!”他一边喊道一边跑开,跑到距我五六米的位置,我右手擎着风筝,擎得高过头顶。他用右手轻轻绷紧塑料线,做出起跑的姿势。“放!”的一声喊出口,他像头狼狗一样窜出去,我把风筝往上扬出去,直接就一个弧线划到了两三层楼那么高。
我们也跟着跑,清楚看到他放风筝时的每一个动作。他人往前跑着,左手握着线卡,右手食指拇指捏着线,不时扭头望一眼风筝。右手抬举着一上一下,风筝也跟着上下飞舞。配合着左手拇指不停拨弄线卡,线越松越长,风筝就越飞越高。很快他就把一卷线放出去大半,风筝也飞到了我既满意又羡慕的高度。他把线卡交给我,手把手教我如何放收自如,学会用手捏线感受风筝的力量。在他看来,放风筝跟在田里放牛一样,要顺着脾气,顺着风力,就算要扭着来一下,也得把握好时机。果然,风筝线在我收放之间又放出去很长。每一次放线紧接着带来风筝高度的轻微下降,这时线绳有所松弛,左手立马收住线卡。右手随即卯着劲拉扯几下,风筝又慢慢爬上新高度。一拉一扯间线卡的线全部放完,我们一群孩童望着高上云端的风筝无不兴高采烈,每个人都上手拉一把,感受风筝线从云端传来的力道。
我学东西很快,周同学教了几回之后我就能独自献丑了。于是一时间放风筝近乎痴迷。只要天气尚可,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到晚饭之前,我是照例要放风筝的。住读的学生吃了晚饭在操场上闲玩的时候,就有一些人围过来看我放风筝,一个个抬着头向上望去,仿佛心情思绪也一起飞上云端。手艺最精湛的时候,不管有风没风都能很快把风筝送上天空,一卷线不够长就续了第二卷。塑料线全部松完,风筝变得像飞机那样小。有那么一两回,邻家老师抱着孩子说想让我放风筝逗逗小孩,我也三两分钟就把风筝送上天去然后就像坐在河边闲钓的老头,抛钩之后便无所事事。还有一回,在放学之后,风筝飞上去后我就坐到竹椅上拉着绳索。班主任游老师挑着水桶经过,笑着说了一句:“你以后长大了可以去天天放风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