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期
小时候对成绩不怎么上心,觉得考个前十名就很好了。直到六年级有个全镇的竞赛老师让我去参加。我很高兴,因为学校只16个人去参赛。临走的时候爸爸找到老师说她要是不行就不让她去,不要因为我的关系(那时候爸爸是校长)。
关键期
最后我还是去了,也是从那时明白了选上去参赛可能不是因为我学习好,也明白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赢得尊重。(现在想想要强的性格是骨子里的)。成绩很好得了前几名,听说最后老大娘卖鸡蛋的应用题,就我做对了,回来老师还让我讲解,我的心里真是飘飘然,自信也就慢慢的建立。
竞赛中过程中我就知道我一定能够考好,高斯数学那个年代估计好多孩子没有听说,那是因为爸爸有一本书,我无意间看到过居然出了好几道,后来才知道那是奥数题目。还有老大娘卖鸡蛋,也是因为我看了不会,找到了别的年级的老师问了问,问题并不是学习积极,而是做样子给爸爸看。哈现在想来还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当别人还不知道要比赛跑步的时候,我已经跑出了好远,跑在了前面并不是自己跑得快,更是因为有先天的优势(也就是我爸爸是老师,而且是数学老师)。
快速成长期
初中的数学自然而然的好了,有了竞赛的成功,我自己就给自己贴了标签,我数学好。我的数学老师是爸爸的学生,我必须数学好,老师也多次找到我说“你爸爸说你数学好”。老师也特别得关注我。以后的每节课上也越来越明白,越来越喜欢挑战难题,直到一次次拿到全校第一。我自认为很无敌。从而把这件事拿出来炫耀了很多年。
我的教育感悟
多年过去了,再回顾自己学习数学的精力才明白并不是我真的有什么天赋,如果我没有看到爸爸的那本书,没有去问老师问题,没有得到竞赛的机会,如果别的孩子也有这么好的条件,我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许我永远不知道我能学好数学。所以家庭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心里的暗示是多么重要,一本书的力量是多么重要,老师的鼓励是多么重要,父母的期待是多么重要。
平时对孩子不够耐心,不够鼓励,写出我的经历也希望是对自己一个告诫,以后多给孩子一些肯定,很多时候我觉得孩子很棒,是心里夸他没有表现出来,以后得让孩子知道作为父母对孩子是欣赏的。写出我的经历也是希望孩子看看,要从小做一个自信的孩子,自信了天赋就有了。写出我的经历也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从此手边多放一本书,用心做好孩子的助跑器!!!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