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还没看完,书名《刻意练习》。
其实我听说这本书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只是一直有各种理由(真实的情况是太懒)没有翻开她。
因为我本人从事教育培训行业,在这个行业能遇到两类比较典型的学生,第一类,学习比较刻苦,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第二类,学的快,忘得快,成绩也不理想。为了搞明白这两类学生的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这两类孩子,这才拾起早就盛名远扬的《刻意练习》。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强调的是如果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刻意的练习,不断的对大脑长时记忆进行强化与改造,以便让知识,技能都以某种编码,某种数据模型存储在大脑中。
刻意练习,在操作上强调,任务难度适中,恰好在会与不会、熟悉与陌生的边界处的非舒适区,刻意的重复练习,从而,让人们能够通过练习将知识或技能不断修正、内化,最终存储到大脑的长时记忆中。
刻意练习,在长时记忆需要培养上,注重三方面,第一、赋予内容以意义,精细编码,从而能更容易记忆;第二、将知识、技能在脑海中建立数据模型、从而能一通百通;第三、通过大量的练习,打通大脑中的通路,增加大脑带宽,提取数据更快。
然后,什么是复利?
复利,俗称利滚利,是一种计息方式,学经济或搞投资的同学应该非常熟悉,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复利讲的是,将上一个计息周期内获得的利息计入下一个计息周期的本金,说简单一点,就是下面这个公式。
P 是投资的本金,i 是每个投资周期的利率,n 是总共的投资周期,S 是你最终得到的收益。如果这个公式你有些陌生的话,那我想你一定见过下面这张图片。
这张图中,P = 1; i = 0.01; n = 365;然后,一年后你从 1 变成了 37.8。这张图本身是一张励志图片,强调,如果你每天都比前一天努力 0.01,然后,一年后,你就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而如果你每天都比前一天偷懒 0.01,一年后,你可能就只能在大街上游荡了。
然而这恰恰体现的就是复利的力量,甚至连爱因斯坦都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时间,而最著名的的投资人,股神巴菲特,利用的正是复利的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我扯了这么半天,复利和刻意练习有毛线关系?你猜对了,还真有!
原因是复利不止适用于投资,还适用于学习,经验,技能,成长等一个人或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想尽可能快的提高的话。
现在回头看看,我们前面刻意练习强调了什么?
我们强调了,在熟悉与陌生的边界,在非舒适区。这不就是学习或成长的正利率吗?如果你每天都在舒适区,没有克服困难获得进步,那你的利率就是0,无论你多么努力,1 的 n 次方都是 1,也就是你看起来很努力,却没有进步的原因。但是相反的,如果你每天都能到非舒适区溜达,克服一些原本很难克服的困难,那么你每天都在进步,你的利率就是正的,每一天看起来你努力了一丢丢,但随着每天的进步,你的一丢丢进步会被无限放大,一年之后,你就从原来的丑小鸭 1 变成了白天鹅 37.8.
我们强调了,不断练习。这不就是投资周期吗?但注意,是不断,就是进步不能停,这样你才能让你从本金很少的情况下逆袭,哪怕刚开始只有 1 ,一年后也能华丽转身变成37.8。但如果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进时退,那你就和下面这张图片一样,一年后还在原地徘徊。所以但凡有点成就的人,都会对你说两个字:“坚持!”,这个坚持的含义就是,你不能停,你得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停止成长的脚步。
我们强调了,精细编码,长期存储。这不就是说你不能随意更换目标,调离本金吗?这不就是说你得在一个方向深耕细作,长期持有吗?如果你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哪怕你很努力,哪怕你每天都在进步,你也很难形成最终形成复利效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复利最可怕的是时间,而不一定是方向,所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对了!
我们甚至还强调了,数据模型。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在进步的过程中,还得回头总结经验教训,得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具体事例细节中升华出属于自己的数据模型,从而增大自己的复利利率吗?然后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吗?
写到这里,我想,复利与刻意练习的关系,应该算是很清楚了。就我理解来讲,刻意练习和复利应该是同一个思想的不同表达,甚至你可以把他俩想成一件事情,但我想,这不重要,复利+刻意练习才重要!
我是张钛,我在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