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秀西南的佛教圣地峨眉山,有两条溪流,分别叫做黑水、白水。黑白二水于牛心岭下汇合,唐朝时有僧人此处筑寺,取名牛心寺。到了明朝,广济禅师取晋代诗人左思《招隐诗》中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中的“清音”二字,改寺名“清音阁”。
现在的清音阁是峨眉山一处著名景点。清音阁下方的清音桥畔,有一座诗碑亭,亭为日本式建筑风格,圆形草顶的凉亭,亭的正中悬挂一匾,上书“中日诗碑亭”几个大字。诗碑亭的两旁,各立方形石碑二块,一块刻有良宽大师的肖像及其生平简介,另一块刻着峨眉山下桥桩东流图和峨眉山下桥桩来由。
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禅林故事。
让时光倒流,回到清代道光年间。1825年的夏日,连天的暴雨,峨眉山山洪触发,峨眉山清音阁下有一座木桥被冲毁,其中一根桥桩沿河而下进入岷江,在乐山大佛脚下礼敬之后,这根桥桩进入长江,穿过三峡,出东海,北上日本,漂流了6000多公里,于当年冬天漂到了日本新泻县海边的宫川滨。巧的是,这根木桩被当时日本著名的高僧和诗人良宽大师拾起并珍藏,他看到上面有五个篆刻汉字“峨眉山下桥”,知道此物来自佛教圣地,便视为宝物珍藏起来,并在上面题诗一首:“不知落成何年代?书法遒美且清新;分明峨眉山下桥,流寄日本宫川滨。”
良宽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僧人,精通汉诗和汉书。他的书法理念、诗歌以及对待世俗生活,“住草庵,行乞食,孤独清贫而落拓自在。”至今影响着世人。
诗人何兮便以峨眉山清音阁与日本僧人良宽的这一因缘,创作了一部《峨眉山下桥》,用108首充满禅意的短诗,为我们多角度展现了峨眉山的美景与人文在时空穿梭中的感悟。
多年前,何兮和一些热爱诗歌的朋友,他们从诗经和唐诗中吸取养分,创作了大量作品,为当代禅诗留下了不少经典佳作。2013年春,一群禅诗作者汇聚在云南大理沙溪,举办了首次全国性的禅诗研讨会。后来的岁月,何兮相继创作出版了许多禅意诗歌,以《空山》为代表。
“青石旁的鸡冠花,知道上山的路
佛案上的木鱼,知道下山的路
竹叶尖的露珠,知道回家的路
我的胸怀如这壁立如削的山崖
云雾正漫过来——
花盆中的野蕨知道,谁身处这万千虫鸣之海
谁是合掌之人呵,万物在定中
连那流动青山之色的清漪江水也停止流动
一竿紫竹,已瘦成道慧师父(豆叩寺)”
今天,何兮又为我们献上了他最新的作品《峨眉山下桥》。诗人从峨眉山与日本僧人良宽结缘的一块木头发端,引出108颗诗珠,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从近景到远景,从低处到高处,时空交错,步步高升,直到云深不知处。
(16)
这山色流淌起来
瀑布垂落之音也染上青绿
众鸟高飞,很近很近
山路崎岖,山风扑倒怀里
峨眉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上许多故事,从诗仙李白的月亮到山中弹琴的僧人,演化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诗人何兮的笔下:
(29)
山中蝉鸣流水清音
都浇洗双耳
一山的绿意
被僧衣染入院中
(45)
弹琴蛙就着月色
以水面为舞台
蛙鸣低沉沉
月光也跟着低下去
峨眉山是中国的植物宝库,四季分明,草木繁茂,诗人仅用四句,道出植物在仙山中的灵性。
(47)
山雨来
野藤著花未
山雨来
邛杖转青了
峨眉山除了花开花落,还是飞鸟和昆虫的世界。于是便有了:
(53)
山花开时
鸟鸣渐浓
山花落时
鸟鸣也淡淡
(54)
山川出云,天降时雨
枯叶蝶早已习惯
访花结束,就停下来
像枯叶重回树上
峨眉山,是诗人的山。风吹白云是诗,山雨欲来是诗,至于峨眉山上的月亮,早就伴着李白到了渝州。山上山下流淌着诗雨。
(90)
流水载着月亮下山
钟声带着山色下山
桥桩载着清音下山
石头带着海风上山
诗作读毕,看日期,已然深冬,“峨嵋山上的白雪 怕已蒙上了那最高的山巅? 那横在山腰的宿雾 怕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蜿蜒? 我最爱的是在月光之下 那巍峨的山岳好象要化成紫烟;”这是乡人郭沫若留下的句子。
附记:何兮,本名刘长富,四川三台县人。四川大学计算机、日本语双学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硕士。现代禅诗研究会早期成员,《零度诗刊》主编,《世界现代禅诗选》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