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结束云南的调剂面试,当时不知结果是好是坏,只知一年努力终于告一段落。怀着轻松的心情,在昆明只转了半天,就迫不及待想要离开。照原定计划,我不会直接回家,而是开始一段浪漫而未知目的地的旅程。
人生因未知而浪漫,或许只不过是我认为的“浪漫”。
站在火车站的大屏幕前,我犹豫了好久。
尽管前晚,在小旅馆里拿着小手机东翻西找,已圈定了几个大方向。但屏幕上滚动着的目的地仍都显得太过陌生。我拖着行李箱转来转去,思来想去,始终无法下定决心。感受到周围异样的眼光,略显尴尬。
当浪漫遇上现实,总会措手不及。但我并不后悔,因为这同样是旅程的一部分。
最终,我草率地选择了岳阳,这个中学课本里浪漫诗句出现的地方,这个令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感慨的地方。
现在想想,当时一拍脑袋地决定,看似草率,却注定不会让我后悔。它来自于这个名字的感召。而名字的背后,有我的热爱。
踏上岳阳的土地,我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小地方。
从岳阳站往外看,宽阔干净的街道上,人烟稀少。可惜我急急忙忙赶往旅馆,顾不得欣赏沿路风景。公交车不过两三站路,就到达目的地。
旅馆在二层楼,拖着行李走上去,也费了不少力气。其实没必要在网上提前订旅馆,因为非旺季的岳阳,旅馆多冷冷清清。
一定要说的是旅馆对面的小吃一条街,本是匆匆一饭,却给我留下了至今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一份炒河粉,大火炒制,锅气十足。最惊艳的是调味,豆豉和酸豆角经过爆炒的香味留存在味蕾,并与河粉的米香味完美融合,出锅后加上的一点点腌黄瓜和土豆,更是点睛之笔。
简简单单地街边小炒,却将各种食材的味道、份量、配合拿捏得恰到好处,远胜许多欺世盗名的酒楼餐厅。此味终生难忘。
在岳阳,岳阳楼是必去的景点。登临怀古,本是古人一大乐事。我这个假书生,也要效仿古人,念一回诗,品一回景。
岳阳城市不大,从火车站附近坐公交车到岳阳楼景区不过20分钟左右。
首先进入的是巴陵广场。
广场中央,“后羿射蛇”的雕像给我以强烈冲击。
这个角度望去,后羿锐利地眼神和手上欲出的箭,给人以力量感。而雕像的另一位主人公乃是六害之一的“修蛇”,张着血盆大口,吐着信子,仿佛在嚎叫。
阳光投射在后羿天神般地躯体上,再灌注到我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一个英雄,一段神话。
《淮南矛一本纪训》载:“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万民皆喜,”在立了杀六害的大功之后,后羿得到了“不死之药”——这也是嫦娥奔月悲剧的源头。
而“修蛇”在古洞庭湖上死于后羿之手,化为山丘,是为巴陵阳。而巴陵则是岳阳的古称。为非作歹的害畜幻化成守护一方的土地,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广场边际,可以望洞庭。
长长的岩石围栏上写着与岳阳楼和洞庭湖有关的诗文,应时应景。从李杜、孟浩然、刘禹锡、韩愈,到近现代诗人。原来古往今来,已有这么多眼睛望过这幅极美的画卷,并不吝惜留下最美的语言。慢慢行过去,边品读古人才学,边感受雾霭沉沉、水天一色,这是何等美妙境界。
无怪巴陵广场是当地人休闲散步的好处所,我有点羡慕他们了。
广场连着美食街和汴河古街。在古香古色的老街上,我吃到了不少特色小吃,三鲜豆皮、绿豆糕、糍粑和现压的糯米球等。
豆皮本是武汉特色小吃,但这里售卖的却不亚于武汉。煎得焦香的豆皮,卷着糯米、香菇、豆干、肉末和鲜笋等,透着淡淡的米香味。浇上点混着辣椒油的酱汁,咸鲜辣冲击着味觉神经。
岳阳楼景区的地图是这样的
从巴陵广场入口进,门票70元。
景区里除了最著名的岳阳楼主楼之外,还包括各色展馆和亭台楼阁,以及颇具特色的岳阳楼微缩模型。
岳阳楼在古代就是“热门景点”,历朝历代经过多次整修,因此,在不同朝代岳阳楼的外观也略有不同。
一入景区,映入眼帘的就是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微缩模型,是根据文献由专家设计铸造而成,细节丰满精巧,仿真度极高。
五朝岳阳楼环绕在一片嫣红翠绿之中,外侧则是清澈可见石子的人工河,妙之又妙。
图为唐、元、明岳阳楼微缩模型
跟着景区地图,逛逛展馆亭台;无人处,再望洞庭。
沿路拾阶而上,穿过雄伟震撼的岳阳门,就来到岳阳楼了。
岳阳楼上眺望,湖景美,却并不美得出奇。毕竟现代高楼大厦林立,岳阳楼的高度已不过如此。旧时所谓“登高望远”,现在已经不高也不远。所以如果仅仅期待景色的话,恐怕会失望了。个人认为,游岳阳楼今时今日的意义是感受多于观景。
从踏上岳阳楼的一刻,我就被一种古韵所包围。
慢慢登上狭窄逼仄地阶梯,读着柱上的对联,确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之妙趣。
再于三楼近一面墙大小的“岳阳楼记”面前或坐或站,闭目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气度不觉萦怀。
此乃今时吾登岳阳楼之乐矣。
窗边、楼沿可望湖。正值春季雨时,临楼望湖,一股清冽之气袭来,任由清风拂衣,脑中也不觉干净清凉许多。
从岳阳楼依依不舍离开后,循路返回。
路经回廊亭台,小憩片刻。静谧景色,水流缓缓,安然自得。
廊上还有石碑可供赏玩。
岳阳楼景区门票是可以寄出的明信片。所以游后,可以选择自己保留或者寄给亲朋。
当时我写了简单的几句话,填上家里的地址,将明信片投递到附近邮筒,仿佛把欣喜与愉悦也一同寄回了家。可惜最终并没有收到这份喜悦,明信片寄丢了。
不知如果再次选择,我会否寄出,毕竟拿在手里作纪念更稳妥。但也许,我看重的只是投递那一瞬,有否收到已不重要了。
(注:部分图片自摄,部分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