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家教,小妹妹的床上多出一摞书。我心里一阵欣慰,看来这小妮子终于肯听我的话多读点书了,于是我问她:
“你怎么突然买了这么多书呀?”
她瞥了那些书一眼,告诉我:
“这是我们老师要我买的,读了这些书要拿来考级的。”
等等,考级?我没听错吧,读书也要考级的?
“考级?我妹妹比你还大一岁,她都没有说要考级啊。你们这是怎么回事?我读四年级的时候还没听说过看书也要考级的。”
她一听瞪大了眼睛,愁眉苦脸。
“啊?可是我们公办学校要考诶。每个学期末要考一次,这些书都得读完,还要做读书笔记、积累比喻句、四字词语、排比句,还要考试。”
不得不说,听到这话的我,十分糟心。就在昨天,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她缠着我要我赶快把四年级的古诗教完,我一时心血来潮,问了她一句你认为背古诗的意义在于什么。没想到她脱口而出一句:
“为了考试呀!”
一开始还满怀期待,想听听她那个年纪的孩子对美好古诗的纯真向往,结果得到这样一个答案,不得不说,我很难受。
她才9岁啊,我9岁的时候,阅读欲望强到拿着新华字典都可以如痴如醉地看一天,也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呆着慢慢诵读古诗。我四年级,大概也是8岁多的样子,就喜欢上了《长恨歌》,便开始背它,坚持到初中才背的滚瓜烂熟。
可那个时候,我的世界里,却从来不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才去阅读背诗的。没有人强迫我,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因为我喜欢。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变了?
拿我妹妹来举例,她也只读老师要求读的篇目,老师没要求的古诗坚决不背,老师要求的书籍即使不喜欢也坚持着看下去,然而看完了仍不知所云。
她跟我说:
“姐姐,我不想读书了,读书好累。读完了就要考,不读就得零分,可我一点也不喜欢读那些书,我觉得好无聊。”
她一点也不知道,她的姐姐呆呆地看着自己满柜子的书发愣。
我一直以为,阅读最直接的动力就是给人心里带来满足感。撇开它是否能帮你树立三观成功致富不看,如果一本书连让你坚持读下去的魅力都没有,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或许很多人不赞同我的“快乐至上”的观点,可是我认为,阅读作为一种需长期坚持的积累过程,没有动力是无法持之以恒的。而那动力的雏形便是兴趣。若无兴趣,谈什么读书?又如何从书中得到慰籍与激励?
而在启蒙时代,老师和学校却硬生生把阅读变成了一种得分手段。我无意知道他们的出发点到底是好是坏,我只知道我所见到的孩子,一听到读书背诗就脑袋大,问他们读书的意义,要么就是茫然,要么说来说去还是为了得分。
分数!分数!为什么这个时代连阅读都沦为了功利性手段?为什么实用主义竟然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物质上的成就竟然完全遮住了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难道所谓的“学以致用”,用处就只是拿来提分、拿来考级通关的吗?
我痛心的并不只是家长和老师们对于阅读的曲解与滥用,而是当我在孩子身上也看见了这种教育的可怕烙印时,心底的恐慌。如果连孩子自己也觉得,所谓阅读不过就是考高分博得父母笑容的手段的话,培养阅读兴趣该从何谈起?对文字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感触是否足够纯粹呢?
当代的成功学大行其道,不仅牢牢占领了书店的畅销区域,也深深地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父母对孩子说,你要读书学习,你要考名牌大学进国企,你要成功;老师对孩子说,你们要发奋图强考985、211,你们要成功。各形各色的速成班培训班,唬人的高效率背后是这个时代对于成功急不可耐的追求。我去做家教,孩子家长问我有没有什么好书可以推荐,帮助孩子快速提分的,面对此种问题,我唯有默然。
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经济条件飞速提升,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一片粗糙与荒凉。实用主义成功学甚嚣尘上,而“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严谨虔诚却被嗤之以鼻。而当这一切渗入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根源的时候,一切会变成什么样子?
而阅读不仅是个人素养的提升方式,更是民族与国家的软实力,阅读里所传承的千古不朽的精神,是一个民族最初也是最后的脊梁。若不是为了满足自我发现自我而阅读,而是把阅读当作得分利器,当成呼之即来招之即去的一次性消费,这样真的能营造书香氛围吗?
可是就算我想说想问的有这么多,面对年仅9岁的小妹妹依旧一时无语,我无法解释,也无力解释。我唯一能做的也只是郑重地告诉她:
“读你想读的,读你爱读的,不要为了分数而读书。”而剩下再多的话,我也只能默默地埋在心里,无法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