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手班级时,就听到他的大名,无一例外的都是一些不好的评价。听到这些评价,心理就做好了准备。只是没想到,见面第一天就让我“领教”了他的厉害。起初我对他只是“和颜悦色”的教育,希望用这种温暖的话语,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好像枉然,他的课堂学习,课间活动时不时得发生些事情,好像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碰到这种屡教不改的孩子,我真的是太头疼了。不知该用什么办法,能让他安静下来。抓住优点,放大表扬,他也无动于衷,坚持不了一天,批评教育,他也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后来,和家长联系,请家长进课堂,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表现。好在父母比较配合,观察两天后,带着孩子去看了医生。了解了孩子的症结所在,至此后,孩子在校能比较安静了。我心里还挺高兴的。
但这学期刚开始,他的“旧疾”就又犯了。我和他私下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效果并不明显。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有所改变。起因是孩子妈妈给我发信息说,孩子在校被欺负了。我想他不欺负别人就好了,怎么可能别人会欺负他呢,再说能欺负到吗?但是家长反应问题,又不能不解决。我就把他叫出来了解情况。原来还真是如家长所说。幸亏我了解了情况。我和他从学习,从家庭情况,从行为习惯聊了很多很多。也告诉他,老师会为每一个孩子主持公道,不让一个孩子受委屈。最后从课堂上又提出具体的小要求,并且和他拉钩盖章。也就是这个临时想到的小动作,让我看到孩子眼里的吃惊,让我看到了孩子要改变自己的决心。从这个动作上,我明白了,所谓的学困生其实只是缺乏我们的信任,我们的认可与支持。
接下来的两天,我时不时去教室观察,发现的确他不再影响别人,能在自己位置上安静坐着了。看到他这小小的变化,也让我感到阵阵高兴。心里暗暗祈祷,他能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通过这个事情,我忽然明白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关注,得到认可。如一个拉钩的动作,一句真切的关心,一个暖暖的拥抱,一次公平公正的处理结果,都会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我想,在教育的路上,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让孩子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