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构了“顺从天性亲密育儿”的感悟。
今上午婆婆看着我抱着小宝,就说:没哭的时候就不要抱着……
宝宝在那里叫,我看着他很想抱,抱着了他就安静了,他需要我抱着,我也很想抱他一会儿,为什么不能抱呢?
出门一位邻居妈妈跟我说起了婆婆在吐槽这件事。我就把我为什么要抱小朋友的告诉了她。
分享了两个概念“全然自恋期”和“顺从天性亲密育儿”。
宝宝从出生到三个月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被称为“全然自恋期”,在这个阶段的婴儿,只有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上帝。他完全控制着母亲。这个阶段也是全然的共生阶段,婴儿离开母亲无法存活(当然现在有奶粉,特指婴儿一定需要照顾才能活)。所以当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的整个世界就会崩塌。我的二宝就处于这个阶段,所以我是有求必应,一呼必回。
而通过那位妈妈的对孩子的抚养,我更好地理解了何为“顺从天性亲密育儿”。
她表示:自己三个月的儿子,嗯哪嗯哪的时候,要孩子笑了才抱他。
这仿佛是很多科学育儿里面教的方法,觉得会宠坏了孩子,很多妈妈都是这么做的。
我突然想到,看过的一些书里面的说法。
为什么要笑了才抱他呢?这是要婴儿学会讨好妈妈吗?在潜意识里面种下一颗,得到爱是需要条件的。所以在社会上很多人小心翼翼的与周围的人相处着,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得到爱是需要条件,取得某种成就。原来是母亲教他的。让他活在追求别人的爱,或者自己安抚自己的状态之下。朋友也反思:老大小时候并没有这么做,没有一两个月就频繁吸手指的状态,二宝的时候这么做了,就一直在吸自己的大拇指。
( 两位心理学家武志红和李雪的《巨婴国》、《当我遇见一个人》里面都有描述,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翻开看看。看到6岁之前的育儿对成人阶段有多大的影响。)
顺从天性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就满足他。我就是很想满足他,我何必要受到各种条条框框地限制,我的爱就是这么自然的流动,我不需要我的孩子做到什么我才敢爱他。我的爱就在那里,他需要就能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