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最无法直视的两样东西——太阳和人心。
时光倒流回40年前,于1982年上映的电影《阳光下的罪恶》,其片名和主题内容,正是对上述这句话最佳的诠释。
电影《阳光下的罪恶》,改编自英国最负盛名的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原著,在某知名评分网站上的得分为8.3分,应该算是一部基本忠于原著精神的悬疑作品。
《阳光下的罪恶》中的侦探,依旧是那位留着八字胡须、身材发福却还是嗜甜品如命的比利时老头儿——波洛。阿加莎对这个角色的钟爱是贯彻到底的,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波洛先生的神勇跟机智,已经深入人心。波洛的绅士气质,以及深藏不露的气场,让剧中其他角色都对他既尊重又充满着敬畏。
阿加莎是先扬后抑的高手。在她的笔下,一场风雨欲来的谋杀之前,必定有一段风光旖旎的旅行、一场充满致命吸引的邂逅,以及一位美貌有具有财富吸引力的女性。在《阳光》这部影片中,开场不久导演便给观众展示出这样几个场面——纸醉金迷的名流社交场、风景如画的海滨度假胜地、欧式轻奢风的度假旅馆,在这样的氛围中,片中女主角——知名演员阿伦娜惊艳登场,当她与丈夫和继女入住旅馆之后,邂逅了其他几组旅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与“东方快车”和“尼罗河”两个故事不同的是,《阳光》这部影片一开头,就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中年妇人的死亡现场,当你你误以为要破解这桩案件的时候,导演镜头一转,却让波洛先生踏上了去“海岛”度假的旅程。这样的设计,吊足了观众胃口,让人对后续的揭秘充满极大好奇。
在阿加莎笔下,女主角是有“原罪”的,她们的原罪就是“富有”、“美丽”,而性格上的缺陷,例如“单纯”、“傲慢”,又使得她们死于非命,仿佛是命中注定。“尼罗河”中的女主如此,“阳光”中的女主也是如此。有可能在莎婆看来,女性天生感性,她们常为情所困,而忽视了情感背后夹杂的复杂动机。她向以此警戒女性,最好抛弃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别太高估自己的个人魅力。
在悬疑作品中,作者需要多次干扰观众的思维。阿加莎常用的手法就是多个线索的指向。入住“快乐罗杰”旅馆的客人,多少都与被害者有关联,他们似乎都与被害者有矛盾,也就意味着都有作案动机,于是凶案发生之后,侦探有理由怀疑每一个人,而客人都振振有词,先后说出了自己的不在场证据。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一种刻意,“尼罗河”与“阳光”这两个故事的真相,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基于笔者的观影体验,认为“阳光”中关于真凶的隐藏手法更为高明。虽然在影片中间的一个细节也有所暗示,但后续的情节又对此前的暗示又有所掩饰,这就为观众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效果,进而开始怀疑自己的推理。
在揭示真相的现场,阿加莎照例是安排所有嫌疑人在场,然后让侦探波洛一一解谜。私以为,这种解谜方式虽然是复古并具有程式化的,但也是最精彩的。在这场戏里,波洛精妙的逻辑、字字珠玑的分析,以及各方的回应和辩解,都让人大呼过瘾。侦探解谜的过程,也是对嫌疑人初次审判的过程,在这个环节,罪恶终于浮出水面,这桩在海滨阳光下发生的惨剧,再次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与丑恶,留给人无尽的思考。
影片之所与获得8以上的高评分,还是有赖于原著的特殊魅力。在影片对该故事的二度创作中,悬疑气氛的营造,还是有待商榷的,影片对于人性弱点的刻画与揭示,甚至多于案件本身,主创团队赋予这部作品更多的哲思空间,也不失为一种创作方法——用悬疑片的外壳装进剧情片的内核,与此同时也让悬疑片的本色有些打折扣。
虽然这是一部英国电影,但却充斥着浓郁的美式风情。剧中人物的服装、音乐以及休闲方式等,都是好莱坞大片既视感。影片中演员都各自角色的演绎,基本符合作品中的人设,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女主角阿伦娜和旅馆老板娘达芙妮,尤其剧中二人在钢琴前尬唱尬舞的那段,最大程度释放出两位演员的功底和演技。
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近两年又被重新翻拍上映,新组建的班底虽然也是大咖云集、全新的视效和取景都充满着“钱”的味道,但口碑及热度与旧作相比,似乎仍然有距离。不知道这部《阳光下的罪恶》,是否会遭遇翻拍?只是要将同一个故事,做出全新的风格,恐怕真是难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