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百科截图:
近日在网上看一“百科”视频,说的是虎门销烟的。点开还没看一会儿,发现了销烟方法是用“火“在”烧烟”,当时就乐了,这分明是在“烧烟”,和历史上林大人的销烟方法差的不是一点点!“坑”人不浅哪!
中秋节放假正好看了一本书:《杜甫的五城》,一位研究唐史的学者写的,我几乎一口气看完的,因为实在放不下。作者赖瑞和是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研究唐史。八十年代末才有机会来大陆实地探寻“唐”的遗迹。我也跟着赖先生了解了许多历史,长见识了。
作者说到要去虎门,却不是为了研究唐史。赖先生说,不为别的,就想看看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两个大池子,以证实一位诗人诗中“烧烟”一词是错的。看来“虎门烧烟”还很有“历史”呢。
事实上,“虎门销烟,用的不是火烧法,而是很有科学头脑的“化学消溶法”。先把河水引入那两个大池,再把大批的盐溶入水中。过后才把鸦片分批倒进池中,让盐水把鸦片溶化。接着,加进生石灰,起化学作用,“使鸦片分解销蚀”。最后,在退潮时,把消溶了的鸦片全流放到池后的小河,再随着河水流入大海。这样的销烟法,的确有滚滚的浓烟,但有没有“熊熊的火焰”,恐怕就很成问题了。”
赖先生实地到了销烟遗址:“我后来站在销烟池后靠海的一座桥上,从高处往下望,把这整个场景看得更清楚了。当年,这两个销烟池,刻意选在这临海的河边建筑,显然是经过一番细心研究的。”
吸鸦片(大烟)的人,用火点着了吸那个“烟”,如果林则徐也大火烧烟,那么多的烟,别说现场的人,就是全城的人,是不是都得“嗨”翻天哪!连海里的鱼虾,都要“主动”上岸吧?
现在的某些网络媒体,“畅销”书籍,还有那些“流量”“神剧”,都缺乏一种尊重科学、尊重历史的精神。往往都是道听图说,拿来就用,但却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大众视野,赚眼球,赚流量,赚铜板,毫不畏惧,着实让人不解和无奈!不仅感叹,这真是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浮躁的心,像赖瑞和这样的学者,也不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