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粮道:向往光明
4.谈野心与利众
大的发愿也是野心的一种。
野心有两种:一种是利己的野心,一种是利众的野心。利己的野心,就是世俗上所称的野心。利众的野心被称为雄心。
所有的利众最终都是最究竟的利己,是最大的利己。因为在利众的过程中,完善的是自己的人格,升华的是自己的心灵。
小人的野心是利己的野心,君子的野心是利众的野心。
“发心”的意思就是让你发起利众的野心,有大心,发大愿,才有大力。
野心是超越了本有位置的身份的某一种心性或者胸怀。利众的野心也就是所谓的“菩提心”。
修行人都要有野心,而且一定要有利众的野心。
5.菩萨是一种精神
菩萨并不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利众精神,只要具有利众精神的人就是菩萨。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意为觉悟有情。“觉悟有情”有两种方式:一种用语言,讲经说法,直接向众生传递真理;一种用行为,用利众行为来说话。所有的说法最终都要落实到行为上。没有行为,就不能真正地觉悟有情。
古人认为人类可以用三种方式实现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世间一切都不会永恒,但“不朽”是一种相对的永恒。
6.大资粮:无悔的信心
积累资粮、寻求解脱就像追求一段你认为缘定三生的爱情一样,即使经历无数的挫折,也不后悔当初的决定,甚至舍弃生命,也要追寻到底,生死不渝。
7.精神的内容与形式
念佛、持咒、皈依、发愿,做这些都是在集资粮。供养、布施、修生起次第,也是集资粮的重要方法。
修行无非三个方面,第一是信心,第二是定力,第三是智慧。有了信心之后,实质上就完成了资粮道。
8.近朱者赤:善知识的重要性
修道要多亲近善知识。
真正的善知识,应该是证悟空性,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圣者。他的心与法界一体,无处不在,无来无去,如如不动。他们的证境,像天空一样的明净,不会因为暴风骤雨、朝霞云霾而有所改变。
我们在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应该“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因为这时候你还没有自度,是度不了他人的,如果硬要度人,反而会被别人影响,甚至前功尽弃。
9.发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俱足乐及乐因(慈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苦及苦因(悲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永不分离(喜无量心);愿诸众生远离分别心住平等舍(舍无量心)。
10.资粮道的其他方法
心灵的极致,要靠依止正法来实现。因为无常一旦来临,除了正法,什么都靠不住。
依法的极致,是哪怕穷困潦倒沦为乞丐,也不会舍弃正法,永不退转。
就算生命快要消失,我还是要修法,决不贪图富贵享受。
即使我死后像动物一样被弃尸荒野,得不到风光大葬,我也不会对正法、正见产生任何怀疑。
修资粮道就要有这样的发心,要有这样的信念和这样的行为,无论如何都不要动摇,更不要生退转心。
11.什么是修行的关键?
资粮道是修道的基础。没有它,任何人不可能成道。
资粮的本质是信心。这信心,一是指对上师的信心――要视师如佛;二是对教法的信心――相信依法而修,必证菩提;三是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如法而修,必能够成就佛果。在以上三种信心中,对上师的信心是关键。没有它,便不可能有证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