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位思想家都可以通过这个话题,在这个时代写出一部能让后世为鉴的著作。娱乐时代下分分秒秒书写的历史、创造的数据,可比古代帝王将相创造的数量要庞大的多。
如果我们用“不可描述”来形容明星的力量,那么是否可以从“极限值无穷大时,极限值不存在”中找到一点真知?
追星,是群体的狂欢。
对于不同文化水平和学习背景的人来说,“星”的概念是不同的。然而在当下娱乐圈,“星”,无非是对所谓“流量明星”的各种影射。放观众人对“流量明星”的批判,最多的无非是在“演技”这个环节上。可当我们以“演技”来作为区分演员和流量明星的标准时,我们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沼泽。“演技”本身,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学会一系列的表演技巧和方法之外,最主张的是故事的理解,心灵的感化,情感的代入,情绪的表达。这是一个极其感性的词。每个人心中的“演技”标准必定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粉丝群的产生,大概就来源于你和我的见解相当,因此,我们都成为了某个人的粉丝。
追星,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来源于你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或者可以说是第一理解,即便你对这个人不是一见倾心,但随着你的逐渐关注,发现这个人也是有自己喜爱的闪光之处,你决定开始喜欢。你从不了解一个人开始,到开始对那个人某一方面有好感,甚至动心,这大概是你整个追星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了。好了,追星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的是你天马行空的臆想。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假设: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形成一个倾向模型。如果有一个人有一方面或者几方面与你构建的理想模型相似,那么你的“脑补”功能便开始上线:你会尽量的将这个人物构想成那个模型的样子,甚至可以说,是他赋予了你理想模型的生命。
从每个人开始有动情动心的时候开始,这个模型就开始被激活,在你的一切经历和见解中进行着逐渐地完整,受伤,打破,重塑,继续完整的过程。所以我们大胆的猜测,你追的星,不过是你脑中构想出来的星而已。回归现实,你作为群众中的一员,很难接触到明星本人,并且相互了解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各种贴吧爆料的真实性也不得而知。况且,就算哪位狗仔放出实锤,也会加深每个人所陷入的怪圈:自我假设,自我创造。
其实,真相的本身不是真相,它是任何有驱动力的事物想让你看到的真相。
在各种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流里,我们大脑的那个理想模型被不断侵蚀和扭曲。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质疑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底是不是模型的归宿,更或者,那个模型可能已经是社会化赋予的模型,而不能体现高度的自我。
未来也许会存在这样的一部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位世纪偶像,被社会信息流冲击下的他(她),在自己的自传结尾写下这样的话:“醒醒吧,我可能都不是我了,你喜欢的又是谁呢?”
我们不需要追,我们愿共同进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