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中国的学校》是我继《读书是美的》和《感恩蔡元培》之后阅读的柳袁照校长的第三本书。读完了《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对柳袁照校长的了解又增加了一分,对他的崇敬也又增加了一分。
正如杨九俊在序中所言,柳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是有一种宗教般的情感的,不仅热爱和执着,而且达到了忘我的地步。
他对教育的认识独到而深刻。比如教师专业成长这个话题,他认为:一味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把教师往“流水线”和“操作工”的方向上去引领,让教师充满了“匠气”。这一点和张文质老师的看法有点一样。张老师认为:应该强调的是教师的“生命发展”,而不是“专业发展”,“专业发展”只是“生命发展”的一部分罢了,“专业发展”离不开“生命发展”,“专业发展”与“生命发展”也是应该汇合在一起的。
他对教育工作的一些表述很形象,通俗易懂且恰中肯綮。比如他把常态课比喻成“日常的走路”,把各种各样的公开课比喻成“舞台上的步子”。掩卷思考,这个比喻真是形象而又正确。的确,公开课就是表演,是为了让听课的人觉得好看。当然还少不了带有研讨的性质,带有理念阐释和推广的企图。而常态课要也这样上,难免会让人觉得不自然,当然也不实用。所以,“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依靠常态课,而研讨课代表着一个教师最高教学水平或最新教改动态。两种类型的课功能不一致”。再比如谈到学校对教师发展的引领举措,他用了“大师引领”和“小兵过河”这两个词。“大师引领”说的是通过召开有经验、有成就、成熟的老教师的教学实践研讨会,打造学校的“大师”,走以“大师引领”科学发展之路;而“小兵过河”讲的是让占整个教师队伍70%以上的青年教师超越性的发展。
柳校长特殊的经历使得他看问题做事情既有宏观思维,又有微观思维,既有感性的一面,又有理性的一面。于是,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看问题有全局意识,有高度,有深度,当然也有点与众不同,有点不同凡响。比如学校的建设,“当许多百年老校选择异地新建或就地重建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修旧如旧'的发展策略,不砍树,不拆房,以黑、灰、白为主导色彩,整合学校资源,把整个校园风格融入苏州城市的主导风格之中,在苏州古典雅致的文化背景中张扬十中的特色。”于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建设,使苏州十中这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变得“古典雅致,诗意浪漫”起来。
阅读中,我常常觉得柳校长是一个很能找准自己位置的人。比如听课,他认为:“校长的听课与一般老师听课应该有所不同,身份不一样,你的角度也就不一样……校长不仅要对某一堂课、某个学科知识等细节加以关注,更要关注活生生的师生个体,更要关注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倡,一种教研风气与氛围的创设。”再比如他到苏州十中后的前几年,以百年校庆为抓手,着重点主要放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放在校园的建设、校史的整理等方面,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放在了学校的精神建设和教师的共识的达成上。而校庆后,他对学校的定位是又一个一百年的开始,要把学校“从校园美向课堂美延伸,建立起自己的好课的标准,既回归常态,又要建立理想,从建立校园文化,到建立课堂文化。”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成为课程开发、课程编制的组织者、实施者,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者、鼓动者。”
柳校长是一个很会鼓动人、促进人、成就人的人,他在学校里的举措,在他的带领下所创造的氛围中,让学校的老师自己都觉得“我们的能量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了……各种形式让大家偷懒都不行。”在新网师卓越课程2班,跟着柳校长学习了一段时间,对此有很直观的、很切身的感受。在这个班里,我有点“跟不上趟儿”的感觉,好多次都有点想“躺平”、想放弃了。但每次参加完活动,听完柳校长的发言和安排,就似乎萌生了一份力量,就似乎又看到了前行中的一丝光亮,于是,我一直在班里紧追慢赶着,坚持着,没有停留和放弃。
柳校长也是一个很谨慎、很细致的人。书中的第八辑中的一篇记者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新官上任照例都要'烧几把火'。但到校第一天,柳袁照只是简单的寒暄了几句,不提任何目标。足足三个月,他没在学校做过一次正规讲话,只是不厌其烦地听课,拜访老教师。随着对校情的了解,柳袁照文化管理的思路逐渐清晰……一个学校的管理的境界与其历史文化管理传统有关,但根本上在于校长要和所有成员达成共识。”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先摸底,在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中,根据自己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去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的。柳校长的这一点,让我想到了两个名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习近平。诸葛亮号称“神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其实,诸葛亮之所以那么“神”,是因为每到一地、打每一仗之前,他都会带人仔细地对当地的情况和对手的情况做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布置和安排。而我们的现任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是这样,比如他到宁德当地委书记时,就是先深入宁德各地调研了几个月之后,才拿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的。看来,想做大事、想做成事,下一番功夫调查研究、形成对工作对象的全面而又深刻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柳校长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读了这本书才知,他不仅喜欢写诗,而且还喜欢摄影、旅游和石头。一个兴趣广泛的人,自然是一个有趣的人,所以我相信,与柳校长打交道肯定很有意思。书中写到2008年底的高三元旦迎新活动上,主持人安排让他在第二乐章的尾声登台为全场学生唱《隐形的翅膀》。读完他练习这首歌和登台表演的过程,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
柳校长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书中有一辑中的文章就是他每年年底做的述职报告,本来是公文性的、形式化的东西,但他却“为撰写述职报告,要思考思考很长一段时间,梳理一年来自己工作的头绪,面向老师虔诚的汇报……”而毕业典礼上的校长演讲也是如此。所以,这样的报告是可以当散文去读的。我感觉,现场去听这样的报告肯定是会让人印象深刻、会让人有所触动、会让人有所思考的。
柳校长做了我们的导师,刚开始时我是有点不以为然的,但随着学习的进行和一段时间的接触,我觉得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很多。这是我最近读的他的第三本书,我决定今年春天对他做个专项阅读。目前,我的手头囤了他写的十几本书。正如前不久读到的这样一句话所说的:“你希望成为谁,就一定要去读他的书。”读柳校长的书,既是对他的思想的学习,也是对他的为人、做事等方面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