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充满了手机的影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似乎就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说起来,我一直都告诫自己不能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也自认为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可可依然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么个小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记得可可拿到手机后,一脸认真地问我:“妈妈,这个怎么弄?”我不禁有点忍俊不禁,然后向她示意了如何激活屏幕,如何找到应用程序,比如看照片。她在一边很认真地看了一眼,然后就开始很自如地开始触摸着这些可以随着自己的手指自由变化的图标。
奶奶在一边说话了:“这手机我戳都不敢戳,这才两岁多的孩子,玩这么溜。”可可就像研究其它玩具一样,研究着手机,专注得似乎忘了一切。
当然,考虑到孩子眼睛发育的问题,我没让她玩多久,就用各种理由把手机拿了回来。就这样断断续续到了三岁多,我也给可可下载了一些小游戏,放了一些小视频,因为订购巧虎的关系,本身手机上会有配套的APP。
可可对于手机上属于她自己的应用几乎了如指掌,最近还玩起了“摄影”,小小的手拿着手机对着我们喊着:“笑一笑!”瞬间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看到可可对这些电子产品天然的理解力,我们在感叹一代更比一代聪明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惊叹数字时代的魔力。其实,时代带给每个人的印记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潜移默化了!
曾经我一度非常纠结对于这些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可是在这个科技产品无处不在的世界,很多影响已然发生,一味拒绝很难做到,其实也并没有必要。
02
当计算机开始在人类文明中开始普及的时候,关于它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Crook在1994年详细探讨了当时计算机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还包括了是否上瘾和造成孤独感的影响。但是,这些担忧最终并没有谁给出特别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反而却有实证研究表示,它成为了一项有效的合作学习工具。
心理学家帕特里夏.格林菲尔德等人在1994年发表观点,认为计算机的应用对于人们的认知成长和思维方式训练存在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报告内容主要集中于电脑游戏中存在大量处理空间信息的训练,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需要随时判断图表移动的速度和方向,这些技能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不仅如此,格林菲尔德还发现这种空间技能尤其在科学、数字领域同样适用,并指出它可以当成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来促进孩子空间技能的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人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儿童成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然承接来自人类祖先代代相传的智慧。而人类发明的各种文化工具就是这些智慧的凝结物。工具中有具体的物体,比如书籍、铅笔、电脑等,也有抽象的文化,比如语言、理论等。只有获得这些工具,才能顺利帮助儿童用人类社会认同的方式去生活,并理解世界的运作规律。
其实,关于电子游戏,人们对它的印象已经开始逐渐改观了。2011年,美国联邦政府下属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便正式宣布,“电子游戏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成为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之后的“第九艺术”。
第九艺术因为拥有交互性、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被称之为交互艺术。这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因为它被赋予的参与感被大大增强,因此人们可以很容易从中得到深刻的体验,而准确把握这种艺术带来震撼和感触。
03
当然,长时间玩手机一定不是什么好事。如何控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呢?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是做约定。孩子懂得规矩是怎么回事其实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什么时候可以看,什么时候应该停止了,我们都可以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对于时间的概念,幼小的他们理解起来是有些困难的,所以我总是会做一些具体的描述,比如二十分钟就是钟表上的长指针转到某个位置的时候。通常,我们如果把约定做成一件有趣又有一定仪式感的事情,小家伙还是会买账的,比如拉钩仪式。而为什么要结束,解释起来尽量采用他们可以理解的逻辑,我会和可可手机累了、饿了,要吃饭了呀,或者重复绘本里的故事指出长时间玩手机对眼睛的危害。
其次是一定要找到可以替代手机兴趣的其他活动。亲子活动就是最好的替代品。可可喜欢和爸爸拿着她喜爱的各种毛绒玩具进行跑步比赛,喜欢听我给她讲绘本,喜欢听着音乐、踩着节奏蹦蹦跳跳,安静的时候也喜欢随意涂鸦。有的时候,她就是想玩一会手机,我没有去强烈阻止她,但是一般情况下,到了我约定的时间,我在提醒她时间到了的时候,会顺势邀请她参加其它有意思的活动,她似乎也非常开心这种安排。我想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喜欢这种在我们看来貌似刻意却又让自己很舒服的感觉。
最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心里真正接受孩子的这种兴趣。很多时候,孩子在看动画片或在玩一些小游戏的时候,其实也很想得到分享。最开始的分享对象是父母,尤其是对一些幼小的尚未融入同伴交际的孩子。可可经常会冒出一些语句,让爷爷奶奶突然听不懂,其实她小小的脑袋里早已有了自己的逻辑,这些逻辑可能就来自于动画片,而你的理解会让她非常会心。我也会在可可热衷于某个动画形象的时候补充它的周边产品,比如相应的毛绒玩具、书籍、音乐,丰富她的立体体验。
04
这个时代发展变化得让人目不暇接,互联网的热似乎还在持续,人工智能的讨论已经尘嚣而上。
一次,我听曾经的央视主持人、现在的投资人张泉灵在节目中说,他们投资了一个公司叫“编程猫”,核心业务就是儿童编程的教育。说到编程,在我们看来那都是IT行业人员的专有技术,而在投资人眼里这就是未来每个人都会的一门常用技能。试想,这种开放式编程的普及将会让一个个在我们现在看来也许有些复杂的工作变得异常简单,而作为门外汉的我们或许就像现在玩不转智能手机的老人一样,不断感叹科技发展太快吧。
关于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也许从小生活在数字和虚拟世界的孩子们早已在奔向成为我们未来导师的路上了,让我们一起接受、尊重和引导,这样才能让科技的美丽永远绽放的是天使的笑容,而不是魔鬼的嘲弄。
推荐阅读:育儿系列文章目录(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