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进步,可是即使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我们人类的医学,仍然遵循着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其中,对于寒与热的争议,是各国传统医学,乃至现代医学的一个争议点。
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即使是现代医学,各国医生在使用冷疗法,还是热疗法的争议上,从来不曾间断过,不限于基本的温度治疗,许多现阶段衍生的医疗技术,也离不开寒与热,这实在是个争论几千年的议题,未来也许仍然会继续争论下去。
在这里,我只想为大家分享,传统中医,内经里对寒热,以及寒热影响人体疾病的基本看法。
在内经里,关于寒与热,有两组很有意思的词汇,分别是“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以及“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
前面一组的意思十分简单直接,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关键在第二组“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有许多针灸师,将其理解为,“热的问题扎针出针时间要短,寒冷的问题可以长时间留针“,这其实是十分表面化的理解,并没有从正确的角度理解内经的描述。
“热则疾之”,指人体面对外来的病邪,或者是试图疏通身体里的堵塞等问题时,过程中会产生发热,不舒服的反应,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身体,加快疏通的过程(一般采用热疗法,也有其他各种疗法),而不能采用冷疗法,寒凉药压制,否则,可能表面症状停止了,但堵塞加重,问题潜伏起来,以后会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
“寒则留之”,是指一部分病人的身体过于虚弱,元气不足,身体产生热能的能力不足,所以在局部或者全身出现寒冷的现象。由于根源是元气不足虚弱问题,所以治疗时,要小心谨慎,保存病人的元气(不适合采用冷疗法,但使用热疗法,无理的疏通,更会迅速消耗元气,加重身体的虚弱,传统一般采用平和调理的方式,温和灸法也可以)
从以上这两组的对比,其实我们可以理解成,真正寒与热的问题导致疾病(热则寒之,寒则热之),以及因为人体功能反应出现的寒,热现象(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原理上差异很大,它们之间的真相,和处理方式,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
但我要在这里强调一点,在传统医学的观点,疾病和人体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以上所说的寒热和身体机能反应,也是处于随时变化的过程,我们应该要灵活看待,例如原本是“热则疾之”的病人,如果体内火热发展成滔天大火,威胁建康时,那这时候“热则寒之”降温当然是第一应急选择。反之,一个本来应该是“寒则热之”或者是“热则疾之”的病人,因为错误的治疗,拖延,身体变得过于虚弱,出现寒冷反应,这时候,“寒则留之”,才是该时间点上,应该做出的处理思路。
我举个例子,像是现在十分普及的电疗,其实在中医角度来归属的话,就是属于木,火的能量运转方式。
在“寒则热之”,“热则疾之”的现象下,正确使用强力电疗法对局部的疏通疗效十分强大,相比普通传统疗法,初期短时间的进展十分惊人。
但临床所见,很多严重病人在医院或者其他治疗机构,经过多次电疗后,情况往往倒退恶化,甚至身体彻底崩溃的现象,这就是操作者不明白“寒则留之”的道理,不能灵活的把握,病人身体情况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缘故。
最后,我在这里准备了一个表格,帮助大家更清晰对比两组寒热现象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