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桴”(fú),木筏。孔子感叹说,天下没有明君,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不如坐木筏漂到海外去发展。能跟我去的,恐怕只有子路吧!
子路一听,非常高兴,跃跃欲试。孔子讥讽他说:“子路比我还勇敢,就是裁度事理,总是不能恰当。”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个另类,忠勇好义,还武艺高强,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子路为人刚直不阿,对老师也直言不讳,经常批评孔子。孔子和他感情很深,却也遗憾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孔子说他无所取材,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子路没有真正学到老师的思想智慧。
❤️赋能王解读❤️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七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先给大家解释一下桴,桴是木筏。相当于是一个独木舟,把一根大木头挖空了,人在里面,这叫桴。
孔子发了一个感慨:我推广的道没有明君来采纳。得不到实行的话,不如坐这个木筏漂到海外去发展,能跟我一起去的首先是子路吧。
这里面华杉给解释成“只有”,我认为不会的,能跟着孔子一起走的人很多,周游列国的时候,好多弟子跟着他走。
子路一听,非常高兴,跃跃欲试,闻之喜。这时候孔子看见他就讥讽他说,子路比我还勇敢,就是裁度事理,总是不能恰当。
这里面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孔子的重点在上一句,很落魄。
我已经周游列国那么多年了,结果我的主张也没有被采纳,心里有一点小灰心。实在不行,我去做了个木筏上化外之地,去推广我的这个主张吧。
有一种落魄不得志的意味在里面,提子路是因为子路一直跟在他的身边,就像子贡一样,是他忠实的信徒。
子路看问题很表面,一听说老师夸自己,只带着自己走,就特别高兴,就没有能够考虑到孔子的真实意图。
孔子一看子路的表情,就知道他想的是夸他,因此就提醒一声说,你这个人勇猛有余,而考虑问题不足。
说说子路。
子路在孔子的弟子中是个另类,忠勇好义,还武艺高强,是弟子,也是孔子的保镖。
在年轻的时候,子路曾经做过强盗。后来孔子把他制服了,孔子的武功比他还高,而且道学比他还厚,所以子路心悦诚服。无论从哪方面来比,他都深深拜服于孔子,是他忠实的追随者。
子路这个人和孔子的关系,打个比方有点像张飞和刘备,又有点像李逵和宋江,一生忠勇追随。
但是子路这个人,为人刚直不阿,对老师直言不讳,经常会批评孔子。孔子和他感情很深,却遗憾他始终没能成为一个儒生君子,不能行中庸之道。
说他无所取材,就是说他考虑问题总是不能很恰当,不能考虑到点了上,又曾预言他“不得其死”,他最后果然在卫国内乱中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再说说子路慷慨就义的故事。
当时子路在卫国做大夫,权臣孔悝的母亲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得到消息,就逃到鲁国。子路听说后立即返程,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了,且城门已经关闭了,不可去送死。
这个时候子路就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就是说我吃他的饭,给他做事,不能他有事儿了我就逃跑,丢下他不管了。
因此他就进城了。结果当时正在叛乱,谁认识你呀,你武功再强又能怎样!进城后就被人把他的冠缨打落在地了。
他就气愤的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我是一个君子,即便我死了,我也要保持君子的风度,帽子不能掉,于是毅然的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大家还记得前面夸南容吗?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就是说这个国家,国君是个明君,我不要埋没了自己,要出来做事,好好的施展才能。
如果这个国君无道,那我们要能够明哲保身,不要让自己死于非命,这不是我们要做的。
而子路完全违背了老师的教训,卷入了政治斗争,而且本来卫出公已经逃跑了,你自己赶紧逃命就是了。他却自己主动去送死。
因此,子路跟着老师一辈子,却没有能够改掉自己的这种性格。没有能够改掉自己这种鲁莽,这也是孔子很担心的地方。
曾国藩曾说,读书能转人之性,甚至说读书能改变骨相,改变骨相就是改变命运了。
可是子路,一味忠勇,读书不够,没有能够真正学到老师的思想智慧。是不是挺可惜的!
总而言之,就是我们遇到事的时候,要能够明白他到底想说什么,多思考,而且又能够抓到问题的本质,不要鲁莽行事,否则恐怕连自己都不能保全,又如何来行仁呢!
今天就解读到这里了。
明日预告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