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这段时间写的一部分东西转移到石墨文档上,今早打开电脑,又下意识地往上面敲字。
发现打的字又龟速才磨磨叽叽出现时,马上意识到了问题——我又在用一个已经被证明了很慢的工具来直接输入自己的心得。石墨有自己的优点,但绝不是在编辑的时候——尤其是这份分时间段记录的文档,也已经积攒了10多万字时。
于是果断转移战场。
这让我想到了《习惯的力量》里说过的“习惯回路”,因为做过、享受过也形成了记忆所以下一次类似事情发生时,第一时间就自动开启了按下“收音机开关”的模式。
改变哪儿有那么容易,毕竟,从生理上说,已经形成习惯的方式,是最“省力”的模式呀。但是,原来最省力,当下、未来一定最适用吗?
未必。
记得原来在空手道的课上,教练邀请了一个别的道场的师范来给我们做示范。在师范的讲解下一留意,果然发现高手根本就不拖泥带水,直接就是最省力的模式,一招制敌。
俺萌这些小白,一个直拳也恨不得从腰两边绕一圈再发力,打到对手身上无异于给对方挠痒痒。
是只能绕弯路,先练习错的,再慢慢纠偏吗?
当然不。
一开始在基本动作上,就对自己要求严格,哪怕慢,也一定是按正确的方式操作。比方说,我们的写作,如果从最一开始就要求自己避免错别字,发出去之前先发给自己多检查几遍,锻炼自己的火眼金睛,那么,长久以往,一眼就能看出文字中什么地方不对,得以马上改正,节约彼此的时间成本。
记得很早前看到过一个故事,说王国维有一次邀请溥仪到家里,两人聊得非常开心,聊到宫里的文物时,王国维突然想起来自己不久前刚刚购买了一件宝物,于是拿出来向溥仪炫耀,溥仪一看,脱口而出:“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是这个东西绝对是假的。”
王国维很不舒服,不过还是面不改色,事后找了几个专家做鉴定,果然,是仿造品。
——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品味上去了,碰到不对的东西,是会有感知的。
——即使是像错别字这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一眼扫过去,你就会知道,哪里不对。
乔丹、科比的御用训练师格罗弗分享了一个故事,说有个运动员在他那里接受训练,在要求对方断糖接受训练几天后,询问对方的身体反应,结果对方说“挺好的,没事”。
他马上就知道这个人没有按照要求断糖,因为严格“遵医嘱”的话,身体是要经历难以忍受的痛苦的。他没有说是不是把这个顶级运动员扫地出门,不再给他做训练,但是,很确定的是,即使这个人留下来,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对自己有要求,我自己觉得是满逆人性的,毕竟有要求以后,怎么着都意味着局部或者整体需要改进。
可素呀,如果不对自己提高要求,某一天这个世界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对不起”也不会留。
找谁哭去?
不想哭给别人看,那就先有勇气自己把自己练到吐。
内容相关
清晨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