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老师说,当下我们送给孩子什么礼物?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首先应该是阅读。
为什么呢?
人要活的好一些,主要是持续不断地正确的行动,怎样的行动是正确的的行为呢?
好的行动是这样的,系统获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念与决策,最后变成行动;行动需要更多的系统信息,再次修正观念与决策,进行下一步的行动,这像引擎一样驱动人生。
第一,阅读可以使人系统获得信息。人获取信息有两个渠道-----直接与间接,由于每个人类个体生命时间有限和竞争的惨烈,留给人类直接获得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系统获得信息的手段----目前主要靠阅读。阅读就是系统获得信息最好的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
第二,阅读可以提升智力水平。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任何阅读都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见识,让他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一定是成正相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的差生。很多道德问题和意识问题根本的讲其实是智力问题,智力不足的人,智慧也很难饱满,有智力,他才有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第三,阅读可以塑造人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部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核心价值观也一定是正面的,这些东西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会更成熟,价值观会更完善,他的境界会更美好。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带着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长大,区别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可能会无意中伤害我,生活和命运,有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伤害的阴影中疼痛一生。一个从小就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救赎和自我成全能力。
阅读就像人生的GPS,没有它,特别容易迷路.
连岳老师要求我们记住下列阅读原则:
他人无法替代你阅读。内容摘要,专家解读再精彩,对你来说都只有索引的作用,阅读像吃饭一定得自己完成,你不吃饭只看《舌尖上的中国》,照样饿死。
太容易的阅读,不是阅读。一天看1000条社会新闻,一生看了1000本代入感很强的廉价言情小说,那不是阅读,那只是不停的需要及时满足,刺激大脑,对当下的快感上瘾,这是一种智力自残。
要读难一点的书。他需要你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他的推理,他让你30分钟后就疲惫,他想让你放弃,它就如长跑过程中的心肺压力一直在,直到你完成,那些你明知道好,却只读了1/3,只读了几十页就放弃的书,就是难一点的书。
阅读不要拘泥形式。纸书,手机,都有利于你阅读,形式多样,你的阅读更近,媒体多的数不清,会让你分心,但阅读关过了,这些却有利于你阅读,阅读更方便了,爱阅读的人不会攻击技术,更不会责怪技术。
书不值钱。我常买一堆书,当然其中会有烂书,我判断出的烂书就随手扔进垃圾桶,那些我喜欢的好书,最后可能被折磨得破破烂烂,上面是茶渍,酒渍,粗暴的图画,他们不幸遗失了,我也不会心疼,再买一本就是了,书几乎是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商品,一个人毕生功力,就卖你几块、几十块,不要在买书上省钱,除非你揭不开锅。
少即是多。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积少可以成多,一天读10页书,非常少,一年3600页,就是偷懒,60天也有3000页,300页的一本的书,你读了十本,或读了十遍,赢了99%的中国人。二是,好书要精读,不怕读得慢,核弹并不追求数量,打卡了100本书的人,未必比研读了十本书的人更聪明,只追求数量,那走了邪路。
做笔记。你喜欢的,你的想法,你的观点,随手写下来,在电子时代,纸和笔,两个上年纪的老朋友,仍然是思维的好朋友。
一个人,想变得更聪明,更有力,更富裕,没有阅读技能,都是巨大的弱点。在人类没有发明芯片植入大脑之前,阅读仍然是古典的、笨重的,最高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