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转行的职场人士,可能问题比较集中在行业的选择上。我要不要转行?我不知道我想干什么?听说某某行业不错,我要不要试试?
与其去问别人,不如用来了解自己,充电+求职,职场会告诉你答案。
作为一个转了行,并且仍在新行业挣扎的人,而且我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会持续继续挣扎,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你所做的对现在行业的判断、对未来行业的了解、对专业人士建议的请教,都是在做数字概率游戏。针对个人行为没有什么指导性。
做决定之前,进行充足的准备是必要的,但这不能决定你一定转行顺利。
一些貌似正确,其实没什么正经用的准备,如下。
1、过分迷恋专业人士
作为一个园艺硕士,我曾经非常迷恋专业人士的建议。所以,在选择行业的时候,我一直深信一句我们教授说的话:谁说农业不好,你了解农业吗?农业有多少细分岗位?都是做什么?前景都怎么样?
所以,毕业之后,我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个行业。当然,由于专业、学校的背书,发展的很不错。“很不错”包括技能训练、能力培养、职位晋升,唯独除了一点“薪水”。跟大部分的职场新人一样,我依然坚信勤劳致富,行行出状元。当然,我的薪水还是以可见的速度慢慢增加。
直到我经历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一直关注行业动态,在求职平台上发布的我理想职位的薪水是我未来的2-3年内无法达到的。比如“某某领域资深人士,负责过某某规模的项目,从事5年以上”这些硬性指标。而在我们投资规模千万级别的公司内,一个专业领域内8年以上项目经验的技术总监,薪资不过我的1.5倍。
第二件事,是领导在给我画大饼的时候,说了一句“三、五年之后,你就成了,起码能挣5k”。虽然我在北方的二线城市,但这个薪资也是我不能接受的。
所以,从犹豫转行到转行成功,用了6个月。因为原来薪资就低,所以新行业薪资翻了2-3倍,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回过头来反思,出问题在2个地方,1是过分迷恋专业人士。2是在已经发觉不适合自己的时候,没有快速抽身。
2、过分看重未来
很多踏实勤劳的年轻人,都会说:现在辛苦一点没事,等我有经验了就好了。这个在大概率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必过分苛求自己。
举个例子。曾经,我的兼职收入是全职的几倍,但我依然认为全职工作会在以后更好的回报我。为了保证精力充沛,我放弃了兼职工作。并靠自己的积蓄,维持正常生活。
后来,我换了行业,依然没有兼职,但全职工作,已经能让我足够体面地生活。
并不是我劝大家都重视眼前利益,而是除却极个别现象,你的薪酬就反应了这个行业、岗位或者公司,适不适合你,能不能提供给你想要的。如果在薪酬不满意的前提下,依然工作的很开心,那薪酬更是一把双刃剑,帮你筛出来你真正喜欢什么。
3、过分看重成功案例
首先,成功案例就是营销的结果,是个人营销或商业营销冰山上的那一点,它真的说明不了什么。我们普通人,在样本数量不足的前提下,根据有限的朋友、同学的经历,是无法判断一个行为的难易程度的。
除非一件事情,难到众所皆知,比如,我一个学农业的非要去搞艺术,失败的概率可能超过90%。如果你还要迎难而上,那你就是小概率事件,你成功的概率,就是小概率中的小概率了。
如果逆袭真的那么容易,大家也就没那么爱这种故事了。
那我们如何做,才能提高我们转行的概率呢?
1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动机、性格、知识、技能和能力。
比如,我追求富足的生活,高成就动机,内向,喜欢深度思考。我有农业行业知识、演讲技能,框架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
我虽然做老师做的很不错,也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但我依然不喜欢。因为大部分的教师岗位还是劳动密集型,想成为一个名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背景及丰富的人格魅力,这两者我都不具备。我的农业专业背景和非表现型人格,就决定了我的行业天花板。
2了解行业壁垒
行业壁垒决定了转行的难易程度以及未来的高度。我们在做行业分析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看宏观和大数据。行业壁垒要结合自身来判断。
比如大家都觉得教育行业蒸蒸日上,可是你本身不喜欢跟这个群体打交道,又对行业的商业模式不熟悉,也没有合适的领路人,那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就跟赌博没什么两样了。
你要了解教育行业的市场、运营和生产对应的是哪种人群,他们的特质是什么,你的优势又有哪些。比如你非教育专业出身,要去做老师,那知名教育机构你就很难进入。而互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反而没那么看重。
所以,行业壁垒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
至于其他的,谁不是小马过河、盲人摸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