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是最常见也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百度百科中对它的定义是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宣传文书。常写消息,短期可以博得版面,赢得稿费,到了月底、年底稍稍剪切调整又能让你的总结事半功倍,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新闻体裁。
但是,不少人在最初会因为消息格式和内容写作要求望而却步,写上一篇两篇就浅尝辄止,实在可惜。在我看来,要想将消息写到合格线以上,在动笔之前至少应该先打好两个基础。
首先是共情
也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在动笔写作之前,要先站在四个人的角度来思考这篇文章应该怎么组织。
第一个人是编辑老师或者审稿人,因为他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你文章能否和大家见面,这么听起来编辑老师好像是洪水猛兽,其实不然,编辑老师应该是对你的文章最有感情的人,也是最希望见到你稿子的人。而且想要知道他们的文章需求也很简单,就是要熟悉单位或公司的规定和近期(至少是一年以内)的文件精神,熟读文件,牢记规定,不写严令禁止宣传的东西,那你就能把握住近期宣传的重点,避开红线和雷区。
第二个人是你的领导,毕竟大部分消息的阅读者是领导的领导,所以你需要思考一下文中领导做这件工作的思路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并能通过他习惯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比如你要写一篇关于开了某某会议的消息,那你至少要明白召开这次会议的缘由、会议的重点、和文中领导需要强调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工作思路),而不是简单的会议记录,来了多少人、开了多长时间等等。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消息的写作要注意站对角度,在公文写作中有分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并有严格的格式和内容写作要求,消息虽不至如此,但也需要注意措辞和语气。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某某领导到他们部门去调研,但是作者写的是上级领导向他们部门负责人“汇报”工作,读来也不禁为这位作者捏一把汗。
第三个人是自己,毕竟这篇文章署名是你,要有自己的想法、总结提炼,而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或者记流水账。比如有人喜欢将文件规定直接粘贴为一篇消息交上去应付了事,看见这样的文章真的是哭笑不得。
第四个人是键盘侠,你要假设自己是一个心胸狭窄且充满了愤怒的键盘侠,专门寻找你写的文章中的把柄展开攻击,你能找到的攻击点就是这篇文章初稿的弱点,一定一定要记得用话语灭掉这些“命门”所在。有一次,通知要求在五月份之前完成一项工作,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所有部门都没能完成,但有一个部门在八月份率先完成了,于是这个部门的人很激动,写了一篇消息,标题是某某部门真正开展了某某工作,感情真挚,非常作死。如果我是一个键盘侠,那我一定会以“真正”二字大做文章,拿出通知和消息的发文日期提出质问。互联网时代,所有发表的文章都会留痕,既然署名是你,且代表你的部门你的单位,那就需要审慎再审慎,我觉得比较实用的方法,是将一些表达情绪的动词形容词从完成时换成进行时,并且慎用绝对性很强的词语,例如,“加强~”改成“进一步加强~”,“提高~”改成“进一步提高~”,表示自己之前就很重视很努力,通过消息报道的事情,更加重视和努力了,在事情结果好坏还未知的情况下,至少你的态度是端正的。在预设了这四个人的角度之后,你文章的受众角色、定位、需要组织的内容和写作的重点基本上就知道了。
其次是要让你的文章逻辑清楚,重点突出
消息最好的结构是在文章横向和纵向都遵循“最重要-次重要-主要-不重要”的思路,纵向是段落的安排,最重要的内容要放在篇首,横向是段落之间,每一段第一句小标题都是凝练这一段最重要的话。在一篇600字左右的消息里,最有效的材料组织方式是列提纲,通过提纲将你准备好的材料分出主次,然后捡重点来写。篇幅容纳不下的那些不重要的材料,可以大胆舍弃。我常常听见有人抱怨说一线的人写的东西简单粗暴,难成体系,但其实他们写的稿子内容翔实、语言通俗易懂,只是没有经过逻辑整理和提炼,乍看之下没有重点、显得平淡而被放弃,一步之差就能转换天地,不做实在可惜。
通过共情和逻辑的打磨,一篇消息已经被勾勒出了轮廓,正如烛光摇曳中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只待你进一步走进她,那我们下一期加油。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