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看似走了一条安稳的捷径:理性、精明、步步为营。但事实上绕了一个大弯路,可能要以身心疾病或人生轨迹的大转弯为契机才能突破禁锢,重新探索真实的自我。她们会在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甚至更晚的时候,才出现一个任性的‘青春’叛逆期,去重修本应该在十几岁时完成的人生功课,然后才进入真正的稳定和成熟的人生状态。
正常的婚恋关系通常会经历一个双方相互试探、考验的时期再确定下来。但对于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女孩而言,当自己的感受被对方看到并被照顾到的那一刻,内心会得到久旱逢甘霖般的滋润,因而立即认为自己遇到了所谓的‘真爱’。
越来越多的女性已经发现了这类现象,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别人稍微对你好一点就爱上他,都是因为小时候太缺爱了”。
这种婚恋关系往往并不能健康发展,陷入这种困境的女性,需要认真去梳理一下自己和母亲的关系。”
这段话出自《挣脱母爱的束缚:母女关系中的伤痛与疗愈》,这简直就是我的人生写照。
用一个晚上看完这本书,其中一些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我们该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呢?
例如谈到如何处理亲密关系,其中的“秘诀”是“平衡”。在索取的同时,也给对方需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同样需要平衡。我们需要既不放弃,也无执念,向外追求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时,及时回到内心接纳并哀悼。
那么如何面对孩子的长大成人,不再需要我们了呢?作为父母会失落吗?
作为父母要认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这段旅程中,当然有乐趣和成就感,但父母角色的本质是一个“工具人”。当我们出于本性自愿兢兢业业完成养育工作,孩子终于能够独立的时候,我们应该庆祝一番:从此我又可以自由自由,为自己而活了。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支持孩子的独立呢?
母亲可以做的,就是支持孩子去找到适合他自己的朋友、老师、学校、书本和活动,接下来,孩子的成长就会自然而然发生了。
母亲只需要“在那里”就够了:保持开放、宽容、接纳和淡定,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毫无负担地打电话和母亲商量、向母亲倾诉,而不用担心母亲会大惊小怪、过度担忧、评判或指责她。如果成年的孩子不再需要母亲(哪怕只是在赌气),母亲也有必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那么对于已经成为母亲的自己,我就是缺少母爱,又该如何自我疗愈呢?
首先不要妄想从伴侣那里找寻母爱的补偿,多半会是失望的。答案是,如果你没有得到过好的养育,也没有人可以帮你,你也可以自己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
多接触大自然,感受来自“自然之母”的默默的爱意;
成为自己的母亲,想想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找到可以依恋的对象,可以是好几个人,也可以是让你放松的空间,或者是在精神上释放自己的“世界”;
下定决心,学会好好保护自己;
做自己的第一响应者,对自己的需求保持敏感,听到内在发出喊叫时,立刻去关注它;
去寻找适合自己、可以直面、承载和调节情绪的方式,比如冥想、正念、瑜伽、呼吸练习、写日记等;
可以写日记记录身体感觉、情绪感受,以及对它们的反思;
做自己的“啦啦队队长”,为自己欢呼,为自己打气;
找到一位导师,也可以找一本书。人最好的导师,其实就是自己勤学好问的品质;
找到可以在你需要时前往的“大本营,比如:积累一定的财产,让自己有安全感;为自己买好保险,应对意外事件;做好人生规划,对于人生各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提前准备好应对方案;找到一些你待在其中会感到平静、安心,甚至有归属感的场所,比如某个古迹、图书馆、一片林中草地、某个水边的亭子……
母爱有“毒”,与其服从、对抗,不如看见并选择忽视,就像母亲在你耳边唠叨,但你想做什么还是平静地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