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死亡通常是一连串毁灭的过程,本质上会使死者的人性崩解,在我见过的死亡中,有尊严的并不多。”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觉得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震撼,原来关于死亡和衰老即使我亲眼目睹,也在试图逃避。直到去年家里两位老人接连离开,还是放任自己停留在难过悲伤的状态,而并没有勇气去考虑这其中给自己带来的触动和打击。
“不要鼓励我说你要有勇气,我去的地方不需要勇气,你们才需要勇气”
书里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很久“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候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适时采取行动的勇气。个人必须决定他所害怕或者希望的事项是否应当是最紧要的。”
爷爷是个一辈子教书育人当校长文质彬彬的帅老头,癌症再次复发,病情迅速恶化,却依旧思维清晰敏锐的口述一封信给所有人。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却从没有放弃,他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无论是彻夜难眠的疼痛还是插管抢救,他都积极的面对这一切,从没放弃。甚至会告诉家人在自己昏迷后要怎么配合医生救治,以自己选择的方式到了生命的终点。
但或许是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运用科技手段延长人的寿命,我们越来越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奇迹出现,而无视病人内心深处自己想要的。姥姥的去世符合了书中描写的一种情况。从髋骨骨折后卧床八年,我看着这个精神抖擞,要强能言的老太太慢慢变得敏感、瘦弱、神志不清。在家人和护理人员几乎24小时的陪伴下躺在床上,不知日夜的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记得姥姥以前总说她可不能躺在床上窝窝囊囊的走。偏偏一语成谶,从最开始的无法接受到敏感易怒,直到最后三年基本只能依靠流食,基础活动都要依靠他人帮助。曾经那么倔强聪明的人啊,年轻起就照顾一大家子的吃吃喝喝,到退休后只要有孩子回来就必定一大桌子菜,鸡鸭鱼和米粉肉,下桌还有不间断的水果、点心和饮料。即使她很早开始就有了各种慢性疾病,可当她被宣布以后都要卧床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八年的时间里,大家渐渐习惯了那个躺在床上的姥姥。就算看着她身体日渐消瘦,意识模糊,也还是要求她在。甚至连我都一直认为,她在就好,回去看到她在那儿,即使认不出我是谁,再不能拉着我说这说那不停嘱咐,却也觉得这代表我所有的童年和她给的爱。
就像书里所说:我们自己想要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这是老弱者面对的悖论。“我们希望给予我们关心的人的许多东西,是我们自己强烈拒绝的,因为它们影响我们的自我感受。”可面对我们爱的人,怎么找到办法理智面对,说服自己让他们把今天过到最好、而不是为了未来牺牲现在。
《圣经.传道书》中说的“生有时,死有时”
当我活到头的时候,我希望能平静地面对生命的终点,而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
如果你选择撑下去,别怕我辛苦,我愿意陪你撑到最后一天,如果你选择结束治疗,别怕我难受,你陪在我身边的那些日子也一直在我心里,就像你没有离开过我一样。
最近被《大鱼海棠》刷屏,褒贬不一,还没看却偶然被插图的一句话触动“世界上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海里活着的一条大鱼,他们的人生就像航越大海。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他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结尾不仅仅是对死者重要,也许,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