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感情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享受,所得到的是一种灵魂上的涵泳与自由自在,和一种被了解、被同情的感受--罗曼·罗兰
刚拿到这本《爱的教育》时,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书读起来,当读到《以侠的行为》篇章时,有点丝丝烦躁涌上心头,原因是翻译者夏丏尊先生在翻译此书时,本着最大程度的遵循原著原则,按照意大利的语言逻辑叙述方式翻译过来的,以至于读起来让人感觉语句错了,前言不搭后语。当我读到二十多页的时候心情糟糕透了。在办公室里还给秦老师抱怨说:这本书让我心烦了,再也不想读了。
晚上回到家,我心有不甘的拿起这本《爱的教育》,调整心情,开始慢慢的,发出声音的去朗读,当我读到四十五页《少年笔耕》的时,开始被五年级的小学生叙利亚的故事所打动,一个年纪十多岁的学生,努力为家人所做的一切,却被父亲责备,甚至抛弃时,都没有放弃晚上十二点以后帮父亲抄写。在帮父亲抄写的过程中由于熬夜导致课堂上瞌睡,回家做作业瞌睡,引来父亲的责骂与训斥,甚至叙利亚生病了,父亲说的一句话,“我早已不管他了”,小叙利亚听到父亲的话心如刀绞,可年幼的叙利亚仍然不放弃帮父亲抄写,孩子的内心承受多么大的委屈。就在小叙利亚打算最后一晚再帮父亲写,从此之后不在熬夜写的时候,忽然把一册书碰落到地,结果无意间还是被父亲发现了。被父亲发现的那一刻,小叙利亚给父亲的第一句话是:“父亲,原谅我!原谅我!”多么懂事的孩子,明明是自己在帮父亲,还要给父亲道歉,可想而知,小叙利亚对父亲的爱是多么的真诚和无私呀!孩子的对父母对家人的那份爱胜过爱自己。
可现在我们身边的孩子呢?就知道一味的索取,不懂得感恩和奉献;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经不起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甚至出现“轻生”的可悲事情,令人唏嘘;面对自己的父母就知道吆来呵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巨婴。在农村有句流行语“孩子住高楼,父母住地头",这个现象在农村比较突出,有的自已花钱如流水,想买啥买啥,想吃啥吃啥,但对父母却很吝啬,给老人送点东西和零花钱比“身上割肉”还难。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呢?我在不停的问自己。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做好孩子榜样,小学阶段的孩子,也许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会依样学样,在润物无声中,就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感恩父母的种子。其次发现孩子的善举,予以爱的呵护,教师要有一双发现孩子感恩举止的眼睛。之后,在班级内进行表扬,并把发现的孩子优秀言行举止,告诉孩子父母,让父母感受孩子成长中的幸福,以期家校同努力,让孩子心中感恩的种子“生根发芽”。最后,给孩子“回报”空间,家校努力给孩子创造“回报”的空间,当孩子想要帮我们做事的时候,一定不要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我们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读好书,而是让孩子先学习做人,这才是能读好书的基础,孩子懂得了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感恩、珍惜、体谅。
“教会孩子爱父母,他才会爱自己;让孩子爱自己,孩子才会被别人爱”,让孩子心存感激,做一个懂感恩、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这正是我们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