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某一个瞬间想过,自己其实也可以写小说,并以此谋生,告别朝九晚五的生活?
如果你曾有过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不妨先听村上春树的讲述——《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来了解一下小说家这个职业到底是什么样。
从理论上说,一个人只要识字,他就能写小说。
这么说倒不是贬低小说家的意思,因为能写小说和写的好是两码事。写小说就好比是职业摔跤的擂台,这个擂台没啥限制,是个人就能上,但是跳上擂台容易,想要长时间屹立不倒却是难事。
我们时常看到一些新人小说家,短短一两年,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想要在擂台上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某种资格。这种资格没法直接言语,但是小说家自己知道。
同时一些才思过于理性敏捷和知识储备超强的人,其实并不适合写小说。
小说家的工作是将储存在意识之中的东西转换成故事的形式书写出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勉强换成小说的形态。而才思过于理性敏捷的人,他们往往会迅速在脑海里勾勒出轮廓,然后不消多时就能写出来,也许别人看着会一目了然,但是却不是好故事。
还有就是知识储备太丰富的人,需要什么只需要将大脑里的资料调取出来,重新排列组合,转换成文字,人们大概就能毫无障碍的理解或者信服了。但同样也不是好故事。
写作终究是一个敏感的职业。小说家往往是生活的观察者,不会过早的对事物定下结论。这就好比去爬山,普通人爬到一半,往山顶上看两眼,赞美几句真漂亮,回去就可以向朋友侃侃而谈。小说家则是非得爬到山顶去看,到了山顶还不行,还得翻来覆去跑几趟,最后跑来跑去把自己都看迷糊了,在没想明白前也不敢妄自动笔。
那么如何才能走上小说家的道路呢?
我们先来看看村上春树是如何走上职业小说家这条道路的。
村上春树的成长经历比较特立独行,普通人都是先读大学,再找工作,然后过个几年结婚生子。他读大学那会儿不爱上学,就爱爵士乐,毕业了也不愿意去找工作上班。就想开一家爵士酒吧,可以天天听爵士乐,和喜欢的书在一起。他在大学就结了婚,于是和老婆一起打了3年工,省吃俭用,拼命攒钱,四下举债终于在国分寺开了一个小酒吧。然而他却并没有过上一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生活。最穷的时候,家里连一个闹钟也没有,大冬天也没暖气,只能搂着猫睡觉。难怪他那么爱猫,原来是患难见真情啊。
有一天深夜,村上春树夫妻俩郁闷的低着头走路,他们欠了银行的钱,如果明天还不了,银行就得拒绝先前的承诺了。结果走着走着,捡到一张钞票,这张钞票正好又是他欠银行的金额。这种事情听起来比中彩票还不靠谱,但我相信正如村上兄自己所说,就像是某种冥冥中的指引。
村上春树上大学不好好修学分,跑去追寻诗和远方,拖了七年才毕业。其中有一个科目学分不够,他跑去找他的导师求情,还把导师领到他开的小酒吧去转了转,最后导师估计也是看他可怜,心想这小伙子也不容易,于是给了他学分,拿了个文凭。
当大部分人选择了一条容易的安全的道路时,村上兄则是遵从本心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勇气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不信你看现在的大学生,谁要是不务正业跑丽江开酒吧,不得被身边的人喷死。
但是村上春树没有拿过去的苦难说事。他说:“我无意在这里倾吐委屈,总之是想说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我一直生活得十分艰辛。当然,世上际遇更惨的人不计其数。在他们看来,我的境遇恐怕只能算小菜一碟:“哼,这哪里算得上什么艰辛!”
但是他后来也说了,这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已经足够艰辛了。正如他自己所说,“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村上兄的小酒吧刚有起色,却因为某些原因得搬迁,新店虽然更大了些,但是又欠下了一屁股债,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有一次村上春树去看棒球赛,躺在外场席的草地上,脑海里毫无征兆的起了一个念头:对了,没准我也能也小说。
他形容道: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什么东西慢慢的从天空飘然落下,而我摊开双手牢牢接住了它。就好比是某一天,什么东西突如其来的闪现眼前,于是万事万物为之面目一变。
他开始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利用天亮前的几个小时写作人生中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
后来小说投稿到群像杂志,某一个早晨,他突然接到电话说他的作品入围了群像新人奖,事实上村上兄早就忘了这事了。他在散步的时候遇到一只受伤的鸽子,他把那只鸽子捧到手心,感受着鸽子微微的心跳,看着眼前的美景,他突然产生一种直觉,他肯定能拿奖。
30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为什么当时会坚定不移的相信,他说他相信自己身上必有无疑的某种东西,以及梦想着将它孕育出来的可能性。
这种相信,一直至今。
想要成为职业小说家,你的心中得有那种非写不可的意志。还得有一张进入小说家行业的门票。
你的心里是否有一个强烈的意志说:“我想写小说!“
真正有过写作经验的人会明白,写小说实际上是非常孤独的工作。时时觉得自己仿佛孤单一人坐在深深的井底。谁也不会赶来相救。所以能够拯救你的就是自己。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写小说的才能,这就好比是油田或者金矿一样。要想开掘出这个金矿,就得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在世人对作家的传统印象里,都是天马行空,放浪形骸的一群人。村上春树则是每天早睡早起,坚持跑步几十年,仿佛和艺术家搭不上边。
村上兄认为,肉体上的节制,是把小说家继续当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肉体与精神的力量就像车子的双轮。它们在维持平衡的状态下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最正确的方向和最有效的力量。只有在精神上足够强韧,才能走出迷惘。即便是身受痛批,被亲近的人出卖,经历意外的失败,有时丧失自信,有时自信过头,总之遭遇了一切可能的现实障碍,却还要坚持把小说写下去,——就是这样一种坚定的意志。
村上春树的写作方式也许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例如海明威就不跑步,他是投身于战争中吸取灵感,还喜欢站着写作。方式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就像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光有意志也没用,还得有一张入行的门票。我们假设村上春树没有得那个新人奖,以他的性格还会写作吗?毕竟他从一开始可没想过说要当小说家。
很多时候就是差了那么一点儿,人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
况且村上春树并不是说仅凭运气才拿到的门票。他从高中时期就开始大量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听爵士乐,这些积累为他后来的腾飞铺就了长长的跑道。
我觉得不管你是否想当小说家,都可以看一看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因为它除了能在写作上会给予一些启发外,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上也能给你一些思考。让你知道生活的方式不止一种。
说回写作。很多想当小说家的人会问,我们一开始不知道写什么。
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脑海中的素材不够。积累写作素材就是要多读书,多经历。
多读书大家都知道,因为不读书的人不可能写的好文章。难的是多经历。
我们的人生平凡庸碌,没有什么可写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像海明威那种威猛张扬的经历。但只要用心观察,每一个渺小的瞬间,都能成为取之不尽的细节宝藏。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经历,只要方法得当,就能从中发掘出令世人震惊的力量。
当你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再去写小说。在虚构的世界里,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够变成任何一个人,这也是写小说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当你开始写作,你的心中就会有疑惑,我们究竟是为而创作的呢?
这个问题不仅是小说家,在任何一个创作领域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们是为观众,还是为自己?
村上春树说了他自己的看法。他的写作从一开始就是为自己而写。只求心情愉悦。不过他自己也说了,一味的死守这种写法,作为职业小说家,只怕终将钻进死胡同。因为你天天让你的读者看一模一样的东西,时间久了就会腻烦。就算读者不烦,作者自己也会烦。
所以说写作这门技巧与其他任何行当一样,都是需要自我创新的。
为什么他不愿意为读者而写呢?
因为一个人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吹毛求疵大概很简单,反正只管心口开河就行,又不用承担具体责任。事实上我所知道优秀的作家,都不会去迎合市场。
不迎合不代表说心中没有读者。事实上村上春树早已与他的读者之间建立了某种信任。这种信任就像是在一个遥远的底部,作者的根与读者的根紧紧连在一起。那地方太深太黑,无法随意前往打探情势,但通过故事这个体系,他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连接,有一种养分正在彼此间真实的流动。村上春树只为这样的人写作。
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放大,我们这一生究竟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了其他什么而活?
这个答案我也无法告知,但是看了村上春树这本讲述自己35年的职业生涯后,我想我稍微明白了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