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甘有苦,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做出判断和选择。工作中,一个精明的判断,能给公司带来巨额的利润;而一个失误的判断,就可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所以说,判断能力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项生存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司,都不会切实地教给我们判断方法。那该怎样才能做出明确的、高准确性的判断呢?
何为判断?
判断可以分为“得到渴望事物的正面判断”以及“逃避讨厌事物的负面判断”两种。
在我们的判断中往往混杂着正面和负面,所以才会难以选择,陷入苦恼之中。
比方说,“虽然想到可以改善工作的方法,但如果提出来搞不好反而会让自己惹上一身麻烦” 的想法,就是典型的正面思考中混杂着负面想法。
我们究竟是应该重视正面判断?还是应该重视负面判断呢?
结论很简单,肯定是要重视正面判断好。因为正面判断是朝向自己渴望的事物,即使遇到了挫折,也会继续努力、继续行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当然,每个人做判断时都有自己的习惯。
急性子的人,明明时间很充裕却会毫无意义地急着做出判断,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高估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且对事物不寻求判断依据。
与之相对应的是慢性子的人,这类人会因为花太多的时间去做判断,而往往错失了好的时机。他们往往是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或者是过于的追求完美。
还有一类是不愿意做判断的人,这类人一般是怕承担责任。
知道了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人,也就知道了自己最不擅长的之处,应该做哪些改变。
一旦下决心改变自己的行动,朝向目标迈进,就少不了进行判断,也就必须不断的磨练自己的判断技巧。
塑造精准判断力的有效模型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规则或者规律,想做出一道美味料理时,会有料理的烹调方法,一样的道理,判断也会有其正确的判断方法。
得到正确判断只需要五个步骤
第一是要重视流程。
好的判断会把焦点放在判断手段及判断流程上,而坏的判断则把焦点放在结果上面。
把焦点放在流程上,在下一次做判断时,就能够拟出具体的改善对策,能够对判断产生信心,做出高准确性的判断。
正确的判断流程分为六步:
第1步是发现问题。除了发现“看得见的问题”,也要意识到应该还有“隐藏的看不见的问题”。一定要留意那些让人一惊的风险,越是让人一惊的风险,慢慢的累积就会变为事故。
第2步是假设收集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做出暂时的判断,在此之上再去收集有效的信息,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第3步是确立对策。除了最初的推测,还要准备其他的选项,进行比较、筛选,然后再确立对策。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比较是最重要的步骤,借由比较动作,可以提升判断的准确性。而比较的重点就在于是以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记住凡事都有三种以上解决方法。
第4步是调整。事前向关键人物说明情况,取得对方的同意,可以顺利推动计划。
第5步是决定。确定最终实行的内容,向相关人员传达,并要选择恰当的传达方式。
第6步是执行。做好具体的计划或日程表开始行动。
第二是,要排除干扰。
首先,我们要懂得取舍。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错误的既有观念,其中之一就是觉得必须做完每一件事。
但很多时候因为时间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去做到百分之一百完成。
所以我们必须有割舍的勇气。面对某些工作,问一句“真的有必要吗?”“如果不做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如此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尽快且正确的做出割舍。
其次,在针对每一项工作做出判断之前,必须先决定它们的优先顺序。
可以围绕“紧急性”和“重要性”两大主轴来整理工作,这其中又以重要性的高低最为关键。
在决定优先级时,我们可以采用帕雷托法则,也就是著名的二八法则。二八法则是指有八成的成果是靠着整体当中约两成的人所达成的。
这表示我们在判断时也可以换一下思维,告诉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并非每一件事情都很重要,只有极少部分才是最重要的事。
最后,当遇到更高级别的状况时,假设是发生了生死攸关的紧急状况,那就不是要懂得排出顺序,而是要懂得做出刻意不处理的判断。
如发生灾害,人员伤亡严重时,就需要按照受伤程度的严重与否,做出取舍判断。
第三,要进行风险管理。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判断的准确性,就必须把“自以为”抛到脑后。
我们很多时候总是过于依赖固有的经验和认识,明明已经有了新的信息,却自以为是的以为旧信息很重要,最后因为用了旧信息而导致失败。
因此在做判断时,即使是你早已知道的事情,也必须更新一下大脑里的数据库,确认是否有新的信息。特别是在作出重大判断时,掌握状况是不可或缺的动作。
在梳理信息时,首先我们必须留意信息来源,不要只局限在一个范围或一个渠道内,而是要扩大取证的途径。
其次,要注意定性信息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定性信息是一类无法量化的信息,因此对于这类信息的解读会因人而异。
如果遇到不得不已定性信息为依据作为判断时,也要试着思考能不能将定性信息加以量化。
比如,所谓的“多”具体数量是多少,占整体的多少百分比,要以这样的思考模式试着去调查数据。
判断总是会伴随着风险,但很多人因为过大的评估了风险而犹豫不决。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巧妙地面对风险。首先不要凡事都想着要逃避风险,而是要看清楚风险是否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其次要设法降低风险。如此就能够做出积极的判断。
第四,要做偏差检查。
首先,不要依据自己的好恶和期望来行动。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想法和事实切割开来,才能做出客观的判断。
不要以个人的成见去妄下断语,必须重视事实,设法取证。
对于核心部分也不能妥协。如果凡事都让步,任何计划都无法进行。
其次,要正确认识我们存在的认知的偏差。如“只收集合理化,自我假设的信息”,或者是“把事后得知的讯息说成自己早已预测到的”等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这些认知偏差时,就能够防止在判断时出现偏差。
最后,我们还要知道别人的思考方式。在预测对方的判断时,必须充分掌握对方的判断模式,再思考自己要如何作出判断。
第五,采取行动。
如果无法采取行动,即使再好的判断也没有任何作用。
人类在采取行动之前会觉得脑袋一片混乱,但一旦采取行动后,就会惯性般地持续着。
所以大家可以试着巧妙的应用“先做再说”,把判断力化为实际形式。
我们没有采取行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失败。
如果想让自己去面对挑战,你可以首先想一想不去做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然后从小事入手,不要把目标定的太大,最后你一定要记住凡事都可以重来。
在做出判断之后,采取行动之前,你可以先试做一下。借由角色的扮演,你可以发现有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或者察觉到思虑不周之处,并借此修正判断。
最后,一定要做好回顾。
让错误反应在下一次的改善上,才是锻炼判断力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