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很火的印度电影,叫摔跤爸爸,他讲的是一个摔跤运动员,没有拿到国际比赛的金牌,他就很希望生一个儿子,然后把他培养成比自己更优秀的运动员,结果他生的全是女儿。他先是很失望,后来他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就要把女儿培养成女摔跤运动员。很多人看到电影的价值观都是觉得有争议的,他们说不能够把孩子当成是实现父母心愿的工具。不过在电影里边倒是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就两姐妹一开始很不满,她们想尽一切办法去反抗父亲。
后来有一天他们就去参加一个同龄的女生的婚礼,新娘就说了一句话,说我觉得你们的爸爸是真的在乎你们,至少他真心的在为你们的将来打算,所以你们就不会像我一样早早的结婚、生子、伺候公婆,然后去干那些我不喜欢的家务活。其实她提出的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到底怎么样才是为孩子考虑?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我们所以为的那么简单,有一种听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说法,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就好,之所以说这个说法没什么参考价值,是因为它没有明确定义。
怎么样才算是做自己呢?我并不认为说父母告诉孩子,我们对你没有任何期望,你做第1名也可以,你做最后一名也没问题,只要你健康快乐就好。这就是让孩子做自己。因为事实上这依然是父母在安排孩子的人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安排,父母仍然在派遣,他们小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由,所以他们就派孩子来替自己实现。父母永远都会有自己的心愿,希望孩子替自己实现,不在这里,就在那里。这是拦都拦不住的。
真正做自己的意思是不管我做什么,我都认为他是我一个人的选择,我不会把责任推到父母的头上。打个日常的比方,你跟父母一块吃饭,你发现今天的菜你不喜欢,你怪他们说,你们干嘛要点羊肉,我明明更喜欢吃牛肉,这不算是做自己。做自己的意思是你要慢慢意识到,虽然是他们点的菜,但我没有表达我的意见,我就有责任。这个决定实际上是我跟他们一起完成的,我要为此承担后果。
摆脱家庭的派遣说来容易,但是真的不轻松,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承担责任。我说跟父母对着干,有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派遣。因为派遣他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你让我往东,但我说我就是不听你的,我偏偏就要往西,绝对不回头。其实也是接受了你的影响,只不过是相反的影响。
在中国的家庭中,这种派遣经常就会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式出现。爸爸打孩子嫌孩子没出息,最后把这个孩子打跑了,他非常痛苦,痛恨自己的爸爸,他说我绝对不要再跟这样的父母一起生活了,所以他跑到远方打工读大学,甚至断绝了跟父母的关系,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这样也可以有出息。
很多年以后,他真的有出息了!他看起来是在叛逆,但其实他也接受了派遣,父母希望他有出息,最后他就真的变成了有出息的人。他完美地实现了父母的愿望。他们对家庭的忠诚,是用一种不一样的方式被培养出来的。而且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有可能变得跟父母一样,他也会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那一套逻辑,他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同样的严厉对待。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下,家长对孩子最常见的派遣就是好好学习,为家族争光,为全家人争气,实现阶层的跨越。
但这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父母有很多自己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正在借孩子的手来实现。比如父母小时候可能从来都没有好好休息过,所以他会无意识地希望孩子替自己好好休息,所以他自己很优秀,可是他的孩子却松松垮垮的。他们对此口头上很反对,但实际上却保持着一种宽容的状态。又比如说有的父母从小家里条件不好,他没有好好花过钱,后来他有钱了,他就把好好花钱的愿望派孩子来实现,孩子就变得特别败家。
再比如肯尼迪一家,你会发现他们移民美国之后,每一代人都好像富有自己的历史使命,从站稳脚跟到经商、从经商到变成巨富,变成巨富之后,他们就走向了政坛,入住白宫。约翰肯尼迪、肯尼迪都遇刺身亡。但是特别让人感叹的是,当政治家的这一代肯尼迪之后,他们的孩子那一代人就连续出现了意外的死亡,有吸毒过量而死的,有滑雪撞到树上死掉的,还有因为坠机而死的,被称之为肯尼迪家族的诅咒。
有人认为这其实是这一代的肯尼迪实际上已经走到顶峰了,向上已经没有路可走了,他们内心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是什么呢?就是追求刺激,挑战极限,所以他们的孩子就愿意去尝试一些高风险的、最刺激的极限行为。就像今天有很多的富二代,他会去玩超跑一样。有时候意识不到的派遣,比挂在口头上的心愿更可怕。因为我们看不到,我们看不到自己那些未完成的心愿是什么,是怎么样默默传递到下一代身上的!
我们也看不到那些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实际上是如何受到了上一代的派遣。所以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每个人的前半生,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生命里都带着父母的影子,而你后半生的使命就是一点点的活成你自己。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否认这一切,更不是批判这一切,我们只需要去观察,观察父母是怎么把自己的愿望派遣到我们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