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中继陈胜吴广之后的又一位起义军首领。但是他并没有成功推翻秦国,历史选择了刘邦。历史之所以选择刘邦,定然是有原因的。那么是什么使项羽在起义中一败涂地的呢?
项羽虽然有雄心壮志,却为人鲁莽和残暴。他年少时看到秦始皇出游时说:“彼可取而代之”。在垓下之战时因为有人提了反对意见,不肯服从他。项羽就将这些共20人一并活埋。后来项羽称霸西楚衣锦还乡之时,有个士兵嘲笑他“沐猴而冠带”。项羽听说后没有承认自己的愚蠢,反倒将这个人活活煮成了肉汤。相反的是,刘邦每次攻下城池后都会安顿百姓,与他们约法三章,面对持反对意见的人也能够容忍。
项羽不会驾驭自己的属下。于是愿意参加楚军的人数比汉军少了许多。他遇到两个很好的谋士却依然不懂得珍惜。范增向项羽提出妙计,但是项羽认为这是南辕北辙毫不搭边的事置之不理,范增只好作罢。后来投奔项羽的宋义向项羽进献了良策,大致是“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责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意为要先战胜秦赵两国,但项羽却以士兵粮草不足为由先攻打其他国家。以为这条计策不好借机杀死了宋义。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没有粮食可以节俭饭食伺机出击,也不至于因为意见不采纳杀了宋义。“意在沛公”的鸿门宴中,范增不时用眼神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羽似乎被酒色迷住迟迟不肯杀项羽,最后被樊哙搅局作罢。
项羽也没有长远的志向。他的士兵战斗力很强,足以横扫中原。但他似乎并不愿意继续进攻,而是大肆掠夺并烧毁阿房宫后带着大批珍宝衣锦还乡,在西楚称王并分封诸侯。可是这些诸侯有了自己的封地后不满项羽的所作所为起兵反抗他。此时刘邦带兵发动了巨鹿之战大败项羽。项羽兵败后在江边找到一艘小船,船工愿意渡他过江,但项羽认为当初带着家乡子弟兵出征,现在兵败无颜面对父老乡亲自刎而死。项羽以前遇到绝境时都是拼死一搏最后绝处逢生,才会一步步壮大队伍。可这次他显得很脆弱,并没领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真正含义。
项羽虽然有雄心壮志,而且很懂军事,但他不善权谋,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统一中原是想重新恢复分封制,但分封制最大的弊端就是诸侯王有可能会反叛中央,所以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只有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才能阻止叛乱,牢牢掌控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