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到杭州出差,工作之余周末有幸到富春江,终于一饱眼福。
对富春江早就神往,一是由于《富春山居图》,由于大美女林志玲的参演同名电影以及《富春山居图》海峡两岸合璧展出,一度成为媒体的热点;二是由于读汉书看到严子陵和汉光武帝的故事,就一直想看看严先生隐居和终老的地方是什么神仙幻境。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让人感叹人事变迁,唏嘘不已。首先是作者的传奇。黄公望创作这幅奠定其历史地位的巨作,可谓富有创奇。“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这幅画的经历传奇。历经浩劫,因为太过喜爱,差点被收藏者焚毁;然后又在海峡两岸分别珍藏。201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博物馆等方面合作,在2011年推出“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其中就包含了海峡两岸收藏的《富春山居图》。
从杭州出发,虽然还没有到富春江,让《富春山居图》早就把心早就勾到了富春江色。
严子陵钓台
2009年,在杭州工作之余,我们到富阳区参观一家企业。富阳离杭州只有40公里左右,在高速公路上一会就到,包车来回却要了800元钱。正是江南蒙蒙细雨的典型天气,梅雨季节。所谓梅雨季节,推测应该是酸杨梅熟了的时候正是雨季,我们有幸赶上一个末尾,在富阳节能公司那里吃到了今年刚下来的新鲜杨梅,味道还真是不一般。富阳当地人推荐我们应该到严子陵钓台去看一看。
乘车不远到了桐庐的富春镇,迤逦上山,一会儿来到了久闻大名的严子陵钓台。对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史书一直推崇有加,符合古代要求知识分子高尚其志的独立人格。在未来之前,也曾看到过不少记录,能够亲临瞻仰,还是十分有幸。到严子陵钓台,必须乘船进去。小机动船在富春江上前行,细雨在江上泛起轻雾,让两面的山色和江水、水上的浮萍,构成一幅绝美的雨中富春江色画卷,恍然之间,好像我们也变成了雨中访严子陵的仙人。
严子陵钓台位于桐庐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富春山上。相传是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之地,故亦称严陵山。后汉书史载,严子陵,浙江会稽余姚人。少有高名,与年轻刘秀同游学京师,当时是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刘秀征战多年打下天下即帝位后,不忘故友,征召其为谏议大臣,严光婉拒之,后归隐富春江衅,耕钓以终。刘秀称帝后,曾3次遣使才访得严子陵入京,与之畅叙友情并同榻抵足而卧。睡间,严光以足压在刘秀腹上,刘秀亦不以为然。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刘秀笑道: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自东汉以来,严光甘愿贫苦,淡泊名利的品质一直为后世所景仰,全国称其钓台处有10余处,以此最为著名。
严子陵钓台分为东西两处,均为高约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余米。在登山石径岔道上有"双清亭",民国年间所建,亭联为:"登钓台南望,神怡心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东台为严光垂钓处,有巨石如笋,相传为严光以此支撑垂竿,石亭为乾隆年建,十分古朴。一侧有平台如帆,在此远眺,青山拥春江,俨如神仙幻境画卷。旁边侧石也可看作是一位栩栩如生的美丽少女,为垂钓的隐者红袖添香,让枯燥乏味的隐居生活一下子亮丽起来,引人无限遐想。
1961年冬,郭沫若曾游此地,作诗提出“岭上投竿殊费解”的疑问,并写下“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见解。对于郭沫若的做人,许多人是有些看法的,认为没有骨气。先是娶了个日本女人,后来在文革中、反右中,被批评为没有骨头,随风倒,没有原则。但是对于郭沫若的文才,大概没有不佩服的。“岭上投竿殊费解”,以郭沫若的没有原则哲学,怎么能理解严子陵放下高官厚禄,甘愿过山中潮湿清贫生活的境界呢?但是“由来胜迹流传久,办事存真半是猜”,一下子把一个关于到底严子陵钓台位于何处的千古悬案给下了判决,还有比这更好的答案吗?
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记忆犹新。西侧沿江新建严先生祠堂,祠内东壁立有宋范仲淹所撰《严先生祠堂记》石碑,文中"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名句流传至今。东西"富春江诗文碑林"长廊,荟萃历朝诗文,云集全国书家挥毫立碑,蔚然而成大观;并有李白、白居易、陆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余座错落存于山麓密林之间。
从现在的眼光猜想当年严先生的所作所为,在古代的封建社会里,严先生无疑是一位看透富贵荣辱的智者,一位得道的智者。看透了古代一朝显贵,瞬间被排挤倾轧家破身亡的命运,严先生选择了一个知识分子独立享受人生、享受生命的命运。无疑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与皇帝朋友的友情象明灯一样照亮隐居生活;而为了保持友情不被世俗所熏陶污染,严先生选择了保持距离。而此时的刘秀虽然仍然保持了友情,但早已不是那个书生意气的求学者,变成了一个掌握国家生杀大权的皇帝。伴君如伴虎,刘秀给严光的官肯定不小,在朝中后戚势力和官宦势力这两大汉朝势力之间,严子陵与少年皇帝朋友的感情,能够在这两堵墙之间存在多久呢?能保证不贬值吗?一旦失去,如何自保?
换个角度,严光的选择恐怕也是试探后的最后抉择。同学情谊,皇帝与布衣平民同学畅谈古今,抵足同榻而眠,这本身就是一个试探。刘秀通过了考试,但是朝中的显贵马上起而反抗。不见第二天史官就马上进谏:“客星犯帝座,甚急”!在汉代天象谶语是上天与朝廷社会交流的方式,言官经常拿星象来向皇帝进谏,反映时弊。史官的进谏马上可以酿成一场政治风波,皇权受到侵犯那还了得!?背后一定是朝中显贵借星象来说事,害怕皇帝宠信严光同学,授予大权而使朝中显贵的权利受到损失,才弄出这个法子让史官借此说事。好在光武帝政治智慧足够,看透了其中端倪,一句话:“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就巧妙化解了一场政治风波。试想,经历了这场试探之后产生的风波,严子陵即使想留在朝廷里,能待得安稳吗?
作为刘秀,我想一定也对严光的选择赞许有加,更加尊重这位少年时的朋友。同时贵为皇帝,保持一位山中的贫民朋友,刘秀也需要这种亲民姿态。在这点上,刘秀和严光之间应该是不言而心里达成默契的。我想,严子陵的山中隐居生活应该是不会真正清贫的,试想,哪位杭州太守和地方官,敢于怠慢能够和皇帝抵足同榻而眠的人?于情于理又怎么不会礼遇殷勤有加?
富春江上的浮萍
在严子陵钓台来回小船上,除了沉浸在富春江色和千山万壑的画卷里,随着机动船峰回路转在水面上泛起一阵阵涟漪,印象深刻触动情丝的是水面上的浮萍。随着风吹雨打,或者外来的干扰,浮萍也随波逐流在水面上飘荡。
浮萍的家就在水面上。就像汉朝的严子陵,《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千年来和我们一样来富春江的参观者,我们的人生都不是一样像浮萍吗?人生在世,许多时候身不由已。出身自己不能选择,周边的环境也让你的选择有限,就像江上的浮萍一样,个人的力量在大自然和社会面前不值一提。
正象严先生的选择一样,身份环境改变不了,但是人的命运有时其实可以自己选择另一样的精彩。就如江上的浮萍一样,虽然不知道下一阵风雨能把我们带到哪里;但是,浮萍其实可以负责无论在哪里都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的生命精彩开花,照亮自己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