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大学毕业,颇费了一些周折,才进了一家父母眼里觉得“不错”的单位,“不错”是指对女孩来说稳定 ,可工资是真的低,每月基本工资1700,奖金2000,通讯费300,一共到手4000,不出意外,年终有20000奖金,另外,就没了。
我拿着计算器,一遍遍地对着男朋友算,即使加上公积金,我一年到手也不到80000块,在杭州,只够勉强生活。
在兢兢业业地上了一段时间的班后,我内心开始对这种每月都能预见下月会拿多少工资,年初就能知道一整年会拿多少工资的日子,产生了小小的倦怠,我无聊到会在百度上搜索“人生”“工作”“兴趣”等字眼。
大概是2014年4月份时候,我又在百度上输入了:“工作前几年应该学什么提升自己”,突然有一篇文章出现在我眼前,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那是豆瓣“三公子”写的一篇理财日记,标题叫做“工作前三年,攒下30万”。
我仔细地研读了这篇文章,又到豆瓣上去搜她其他文章,都很仔细地看完,内心激动不已,哇,原来还可以这样。
我决定马上就行动,首先是养成记账的习惯,我下载了随手记app,略微研究了一下如何记账,当天就记下了一笔开销。我又迫不及待地在电脑里搜《小狗钱钱》这本书,花了一下午一口气看完。
晚上下班回家,我跟男朋友“推销”我的新发现,然后,告诉他我已经决定学理财了,我让他也下载一个随手记APP,后来,我东算细算,觉得自己的工资实在太低,无论如何,“资产”都增长的太慢,于是我又告诉他“我帮你记账吧”,就把他的随手记删掉了。
我让男朋友每月把工资都打到我的账户,一起管理,然后每月给他一些现金,可是,这样他每月的开销,常常不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我只好又让他下载随手记,但只记录支出,每月月底我再誊录到我的主账上来,可是这样依然不方便,再后来,我经过研究对比,我们又重新换了圈子账本App,页面更简洁,操作更傻瓜,重要的是,可以用不同手机同时登陆一个账户,这样,只要男朋友记了账,我一刷新就能看到,而他也能随时看到我们的资产“状况”。
记账是激励储蓄最有效的方式,每当一个月过去,我看看这个月的支出,就会发出感慨:哇,怎么不知不觉又花大几千了?无论如何,支出怎么可以超过收入的一半?不行,下个月一定要控制XXX的支出……然后就重新规划消费习惯。
这期间,我又在马不停蹄地看三公子推荐的理财入门书,有空时也会在豆瓣上东逛西逛,后来又找到一位理财达人,就是水湄物语。
2014年上半年,股票正处于牛市,房地产还比较低迷,男朋友第一次开了户,跟风炒股,我则每天沉迷于理财书籍,无法自拔,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男朋友也在研究一本炒股书,这不是豆瓣理财达人也推荐过的吗?当时觉得,哇,或许我们可以发展一份夫妻档的理财事业,就像水湄物语和她老公一样。
这一波牛市大概在2014年年底就结束了,随即而来的是2015年的股灾,好在,男朋友艺低人胆小,不仅没被套牢,在净赚20000的时候,及时退场,为此我常说他:“你真是走了狗屎运啊,打中一只新股,稳赚3倍。”他也怼我:“只会纸上谈兵,目空一切,眼高于顶,实际却连一只股票也不敢买”。
没错,我对不稳定、高风险的股票,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几个月来,我看了基金的书,股票的书,房产的书,保险的书,开源的各种书……可是,我仅仅是看了,却无论如何不敢买一只股票,我是典型的风险规避型人士,并且感觉自己永远无法克服这一点。
我继续坚持记账,节约不必要的支出,不断储蓄,然后把储蓄的钱,买了银行的定期理财产品,和单位里的大妈们一起“打听”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为了多0.05%的收益率而跑到很远的支行去办卡。
那段时间,互联网金融崛起,各种网贷APP推出了收益率颇高的货币基金,和一些定期理财产品,我也被那些远高于银行的利率吸引,大着胆子,把钱投进去,然而我从来只买不超过30天的产品,大多时候倾向于买货币基金,因为“方便逃”。
再后来,我发现,把钱放在这些APP里,我非常不安心,甚至觉得还不如把钱放在股票里安心,就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好一阵,最后得出结论:我图一点利息的时候,一个不良的网贷图的可是我的本金,虽然利率比银行大一倍,可按30天算下来,不过多了几百块,我为了几百块的收益冒着损失几万块的风险,得不偿失;而一些大而不倒的民生公司的股票可能让我损失百分之几,却从不“图”我的本金。后来,我就再也不买网贷公司的产品了,清空了所有的网贷APP。
看完了三公子和水湄物语推荐的理财入门书,我又找了一些理财的进阶书看,这时的我,已经对书籍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判断,开始看一些经典的书,例如《穷查理宝典》、《滚雪球》等,我觉得书里讲的太棒了,这些投资界的顶尖人物都很有智慧,可是我能向他们学习什么理财技能呢?似乎一样也学不到。
即便我照搬书中的方法,我也赚不到钱,反而会亏,有没有什么办法是绕过股市的呢?
我发现没有。可能有一样,就是保险,可是,保险在于“保”,而非“赚”,我如果想通过理财实现财富的增值,靠银行的利息和保险似乎都行不通,虽然股市是有机会的,但大概率是亏损,有人说,那基金定投呢?无论什么基金,货币基金除外,它最原始的标的不还是股票吗?
然后,我又回过头去看理财达人们是如何通过“理财”实现财富增值的,他们投资股票、基金都赚到钱了吗?
这里,再插一段,我在读理财入门书的时候,也沉迷过一段时间《穷爸爸富爸爸》,对里面的买房片段尤其记忆深刻,在2014年下半年,我跟男朋友领证之后,我们就把买房这件事提上日程,当时杭州的房价也并不便宜,但市场的风向是看跌的,据男朋友研究,2012年的房价是最高的,2013、2014年房价既没跌也没涨,那实际就等于是跌了。我们考虑了三点原因:
第一, 我们是刚需;
第二,我发现,单位里两个很有钱的“大领导”相继买了房子,当然,他们并没有伸张,因为毕竟,整个单位的大环境还是一致地认为现在应该卖房,房价已经过高,泡沫马上要破了;
第三,《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的影响,当然,这本书说,当经济低迷,大家都恐慌的时候,房价跌的时候,才是最佳购买时机,而实际上,2014年还远没到这个程度,顶多就是市场有一点悲观。
综合考虑这三点,我们就拿着我爸妈打来的钱和手上一点积蓄,又算了下公积金,最后,不到2个月,24岁的我俩就下单了,买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当时还是期房。
买了房子之后,我们没多久就背上了房贷,这无异加重了我理财的负担。每月将近6000的房贷(第二年央行连续降息之后,变成5000),虽然不至于压的人喘不过气,但还是让我觉得有压力,我那个时候,深深地认可一件事:要买资产,而非负债,要让资产的收益覆盖掉所有的日常支出,才算达到财务自由。我们的资产要怎样才能覆盖房贷和生活费呢?感觉好难。
排除了股票之后,我们的开源方法太少了,几乎纯靠工资,而我的工资又是0增长的固定工资,眼下只能靠老公增收,这相当于把压力和人生的机会都押在他一个人身上,我心有“不甘”,又把目光投在了理财身上。
一方面继续增加储蓄,一方面节约开支,记账已经渐渐地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如果有一笔支出没记,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在2016年年初,工作第三年的时候(老公工作第四年),我们手上终于又存下了一笔小钱,我投资的“贼心”又起来了,我决定投资房产,于是我四处寻找合适的房子,然而此时的房价早已不是当时的价格了,手上的资金也太少,算来算去,首付都不够,而老公,此时“一心”想买一辆车,我又因为读研究生,辞去了工作,所以,在买房上,我还需要考虑老公对房贷的承受能力。纠结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在四月份,我拉着老公去下单了一间商业类房产——商铺,每月需承担3000的房贷,三年后,也就是今年开始固定收益,每年递增,倘若运营商不违约的话,应该足够负担3000的房贷,还有多余的收益。
如果没有2016年下半年的房价猛涨,我会觉得自己这笔投资很划算,现在证明,当时如果买住宅收益会更高。
从2014年开始,由于我对理财的执着,还有一意孤行,我跟老公从没有像别的年轻人一样出去旅游过,即使蜜月,我们也仅仅去三亚待了三天,两人花费不超过10000。期间,又是由于我的缘故,也是因为书籍的影响,我看了胜间和代的时间管理系列书,还有《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则》之后,决定和老公过上“极简”生活:尽量吃食堂,骑自行车上下班,最费钱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周末要么去爬山,要么去图书馆借书看。
实话说,我很怀念那段时间,我的消费欲望也并不高,更少的物品真的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现在,因为有了小孩的缘故,之前的各种规则都已打破,但以后,还是很想重拾极简生活。
不知不觉,已经唠叨了这么多,明天再唠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