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也很久没更新公众号了,就趁着这良辰吉日来瞎扯一下看书。
讲真在小时候,与书相比我更爱的是电视。那时老爹对无线电很是痴迷,自学成才搞了个胡家宅电视台,又架了个卫星锅专门为村民们输送优质的节目,从HBO到凤凰咨询再到哈萨克斯坦的脱口秀,想看什么就有什么。可惜的是这种美妙的滋味并没有持续多久,老爹放弃了他的电子爱好,我的电视爱好也被他扼杀,只能靠读读书来解闷。
平生第一本闲书是带拼音的《水浒传》,每每读到好汉们吃牛肉的桥段我总是要拍案叫绝——那时候我就像《四十一炮》里的罗小通,对吃肉有着极深的执念。因为是在夏天读的,这种执念大概是变了质,变成了我对书的喜欢。
于是从小学开始我就表现出了对读书的强烈欲望,有时会手里拿着本《奥赛罗》边走边读直到撞到电线杆,有时也会偷偷溜进图书室把自己埋进故纸堆里,每到周六上午要放假的时候还会跑到学校附近的大超市不吃不喝在书籍专区待上一整天,只求能把当时大热的《哈利波特》系列看完。
小学对故事感兴趣,到初中则就开始饥不择食了。从韩寒的《三重门》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由易中天的《品三国》至鲁迅的《故事新编》,就连《读者》和《青年文摘》我都一口气订了好几年的。以至于那时候我每次路过邮局前台的漂亮姐姐总是笑盈盈的看着我这个全乡镇订杂志最多的败家子。
进了高中后这种状态更是加剧了不少,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更喜欢给学生买书,当然这钱还得是学生出。不到一个学期,就有四十来本书进了我的衣柜,大多是成套的收藏装,印象最深的是八册装的《李敖有话说》,让年纪轻轻的我见识到了什么叫文痞。可惜的是这些书都陆陆续续的送给了长辈,包括一套被我珍藏的《三国大传》。
平日老师讲课,我便在下面偷着看书。王小波的文章读起来总会感觉很是有趣,《百年孤独》与《悟空传》以及《西游日记》混着看则会醉到悲伤,而莫言的小说则是吃饭时候的最佳读物,整个高三一年最自在的时候便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生死疲劳》,前前后后大概被我翻了几十遍,以至于书上每一页纸都散发着菜油味。
高中离书店甚远,骑单车来回要一个半小时,经常得舍弃吃饭的时间还得冒着被老师批判一番的风险前去取经,书店的老板很是厚道,经常给我留最新期的《文史参考》,不过每次去都要被店员大姐们嘲笑一番被大风吹得跟鸟窝似的头发。
莱芜毕竟是小城,没多少书店,店里有的也都是教辅书、杂志一类的热门读物。所以每次出游必到当地有名的书店一观,记得去北京的万圣书园和中关村的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硬是塞满了一整个行李箱,累死累活才堪堪搬上高铁。那时候我的梦想之一就是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其渴望程度排在出家当和尚之前与跟大厨学艺之后。
现在进了大学,倒真是不缺各种读物了。kindle里塞着几百本电子书,储物柜里也塞着《管锥编》、《苦雨斋随笔》等戳着印章的藏书,去年为了当个方所的vip还咬着牙花了七八百办了张会员卡,可以说是供远远大于求,但就是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沉浸感,这时候才明白古人所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了。
可能我也很难再做一次那个藏在图书室把自己埋进书海里的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