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律
自律的四个原则:
- 推迟满足感
- 承担责任
- 忠于事实
- 保持平衡
推迟满足感
只有父母自己做好榜样,才真正具备话语权去影响孩子。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懂得教育的父母,会真心实意与孩子一块去经受痛苦与折磨,并坚决履行向孩子许下的承诺。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它往往来源于父母的爱。以此演化出「自己要照顾好自己、自己的时间具有价值」等。
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忽视问题的存在、推迟解决问题,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
承担责任
神经官能症:为自己强加责任(认为错在自己)。缺乏勇气,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格失调症:不愿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错误归咎于他人)。缺乏自主判断的能力。
大多数人同时患有两种症,统称「人格神经官能症」。有时把他人责任揽到自身;有时却拒绝相信责任在自身。
作为成年人,我们一生都充满了选择和决定的机会。接受这一事实,就会变成自由的人;无法接受这种事实,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甘愿放弃自己的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忠于事实
- 黑色谎言:彻头彻尾的谎言
- 白色谎言:隐瞒大部分真相的谎言
父母与孩子交流更加需要抵制白色谎言,除非真的对孩子有好处。除非迫不得已或重大道德因素,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拒绝谎言,包括白色谎言。
移情:把童年时期对世界的感知和反应方式照搬到成年环境之中。(移情没有准确定义)
病人来看心理医生,是因为「旧地图」不再生效,但头脑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移情患者向医生求助却为了捍卫「旧地图」而拒绝调整。绝大数时候,我们只是在拒绝修订「旧地图」来满足他人或自己私欲。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却忘了事实与之相反。实则是在逃避事实,不敢面对。
所以,拒绝谎言,忠于事实。并有时刻迎接挑战的觉悟。
保持平衡
学会放弃,当自我与周遭产生冲突、无法保持平衡时,反思自己到底在执着于什么。(比如我就需要学会放弃一定的速度,洗脸慢一点、吃饭慢一点、走路慢一点...)
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清除个人经验产生的成见,才会获得成熟的认知:
- 面对新事物,将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求、未来的期待结合,做出恰当的选择。
- 将自我转换成「容器」,说服既有的观念与成见,让新事物进入「容器」,体验「新」。
- 否则,人生的每次面对都是经验的重复,必须释放自我,甚至打破。
第二章:爱
注:「爱」并不是局限在「恋爱」之中。
爱与非爱的区别之一在于意识和潜意识的目标(目的)是否一致。
作者对爱的概述: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人一种意愿。
自我界限
- 婴儿最初没有自我界限,认为世界与之是一个整体
- 当需求不能完全被满足,自我界限和意识开始慢慢浮现
- 到了青春和成年时期,意识到自身局限,渴望突破自我界限,开始面临无助与痛苦
真正的爱,是扩展自我的体验,它让自我界限得到延伸、心灵得到成长,且不再恢复原状。
真爱的自我界限延伸稳定、持久,是一种「高原体验」而不是「高峰体验」。前者具有的高度不会突然显露,也不会一下子消失,而后者则截然相反。
什么不是爱
-
坠入爱河
- 自我界限的某部分暂时性模糊、崩溃,双方合二为一
- 性需求和原动力的共同作用
- 高峰体验
- 仿佛回到无所不能的幼年时期,产生虚无的幻想
- 迟早会被现实问题不断打击,退回到自我界限内,恢复成两个个体
- 幻想、幻觉破灭
但,它往往是爱的开始。热恋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会诱发促进我们追求真爱。
-
依赖
- 寄生心理
- 牺牲自由
- 无谓对象
- 僵硬、激烈,没有弹性
- 不考虑能为对方付出什么
- 彼此无法独立且分工明确
区分病态依赖和对依赖的正常渴望。健康的状态是承认接受这种依赖,但不会受其控制。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爱,导致缺乏安全感,一旦抓住一个会不顾一切的寻求爱和关注。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
自我牺牲
- 病态的投射
- 本质只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 一厢情愿
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物),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物)。爱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自我牺牲。
爱是行动,不是空想,也不是感觉。
真爱的目的是促进心智的成熟,而非 “爱” 人事物本身。真爱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虑。
爱的表现
- 倾听对方
- 敢于走出安全区域
- 对「真正的自我」的尊重
- 无惧伤害,直面伤害(由于内心恐惧外界反馈出伤害,所以过于拘谨)
-
自省:
- 我看清问题本质了吗?
- 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
- 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糊的假想?
- 我是否真正了解对方?
- 我是否因为经验有限才觉得对方不够明智?
- 我想给出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
- 尊重对方:
- 双方都不是双方的附属品
- 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
- 尊重对方的独立和自我成长
- 否则,即是「自恋」
书中例子:
女儿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在接受了 13 年的治疗后趋于正常。当医生告诉女儿的妈妈病快好了后,妈妈痛哭流泪。医生说这是好事为什么哭呢?妈妈说:“女儿这么多年来太苦了,遭了太多苦了。” 这时,医生才知道,妈妈根本不是为女儿而哭,是为发泄自己这么多年的隐痛而哭。她无法区分自己与女儿的不同,她以为她感受到的女儿也能感受到,女儿成了她的表达工具。同样,她也无法感受到女儿的真实情感,只是一味的强加自己的情感。这位妈妈是无意这样做的,因为她根本不自知。
这,就是「自恋」。自恋让人无意的将其他所有人都视为自我的延伸。
第三章:成长与信仰
并不是信奉上帝、圣灵等才叫做有信仰,真正意义上,几乎没有没有信仰的人。
孩子对所谓神性的了解,往往来自父母的人性 —— 父母充满爱心,悲天悯人,孩子就会相信上帝(世界)充满爱心,普渡众生。这样,即使到了成年,在他们心中,世界仍和童年时一样,充满爱和温暖。
父母言而无信,睚眦必报,孩子成年后就会感觉世界充满邪恶。从小得不到关心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对世界充满戒心和敌意。
反思:你的信仰是否来自你的父母?
书中案例:
不管做什么事情,他都缺少起码的激情。与缺乏激情的态度相伴而来的,是对一切都表示轻蔑和不屑,似乎没有任何事物能让他满意。
「特德,你遇到不幸的事,总是归罪于上帝(他人),抱怨这个世界叫人难以忍受;赶上奇迹般的好事,你却认为是运气。」
反思。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也可能流于宗教信仰(科学教)。
第四章:恩典
意识塑造的自我往往有限,更加复杂真实的自我往往躲在潜意识当中。不管如何掩饰,潜意识都会揭发真相。
静下心来去聆听自己的潜意识,每当萌发看似「偶然」的念头或联想,都要去立即抓住它们,好好分析。这样,才能让意识中对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所谓「上帝」存在于集体潜意识当中,而意识则属于每个个体,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