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绕开心理防御,了解来访者真实的想法? (附个案分析)
在做心理咨询时,我们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很多来访者并没有完全卸下心理防御,且有一些重要的事情,他们隐瞒的久了,会不自觉的继续隐瞒,并且认为这与要咨询的问题,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和病人去医院看病、客户请律师打官司心态是差不多的。
医生询问过往病史和生活习惯等一些问题时,有些人立即恼羞成怒,认为侵犯他们的隐私;有些则会有所隐瞒,每天吸40只烟,说成每天20只。
上世纪40 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可以通过绘画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这一时期,绘画被作为内部心理状态的视觉表征来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绘画不但反映个体的内部心理事实,而且表现出绘画者的主体经验。 人们希望儿童能够通过绘画,表达事物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并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从一些由于环境、记忆或情感问题造成的困扰中走出来。
随之,“投射性绘画”的术语开始出现,绘画投射测验也应运而生,在1940 年至1955 年这 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的研究。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讨论一下绘画投射测验,以及在有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应用和效果,以此来为各位心理咨询师和教师提供一些思路。
目前经典的标准化投射测验主要包括,罗夏墨迹测验、主体统觉测验等。而绘画投射测验,由于其对于工具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便于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实行,能够弥补其它投射性测验的不足,而最为广泛使用。(陈侃,宋斌,申荷永,2011) 此外,巴克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测验也是较为著名的绘画投射测验。巴克认为,HTP 测验能激发儿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
比如,房子能反映家庭或家庭成员方面的信息和问题,树能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和他们对环境的感受。 研究者由此可以通过分析儿童是否画出房子、树和人的特征,以及儿童画出的细节、比例、透视、颜色使用对所画形象的影响进行评估与诊断。
以往大多数对绘画投射测验结果的分析,都带有很强的精神分析色彩和精神分析的程式,表现出简单化的倾向。 古德伊纳夫根据自己的观察,批评了这一分析模式,指出儿童画不能用来诊断精神疾病,也不应该作为一种诊断手段。 因为艺术作品具有完整性,我们很难按照一个个独立的特征将其分割。使用绘画投射测验的心理医生,必须首先尊重儿童本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
因此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心理医生、咨询师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儿童画是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专门用来评价儿童的一种方法。
台湾学者侯祯塘认为,儿童视觉艺术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颇为多元,治疗者应避免主观的诠释或单一的响应方式。 要解释儿童的美术表现,需了解儿童的家庭、学校等一般社会状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等,并应观察儿童实际作画的过程和反应,忌讳主观地诠释、单向地判定儿童作品表达的意义。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性行为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心理学家多拉德(T.bollard) 、西尔斯(R. R. Sears)等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以伤害另一生命机体为目的的一种反应”; 阿伦森(E. Aronson)把攻击性行为限定为,“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希尔加德(E.R.Hilgard)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蓄意伤害别人(在身体或言语两方面)或者破坏财产的行为”。 我国学者认为,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指儿童企图损害他人或物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是身体上的进攻(如打、踢、咬、抓、撞等),言语上的攻击(如大声叫嚷、叫别人的绰号、贬低他人、背后说坏话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下面,将引入一个个案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探讨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中的运用及其效果,以便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参考,帮助解决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困惑和问题,从而更好地防治和干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个案基本情况 研究者依据教师经验判断,结合阿肯巴哈(Achenbach)行为量表,选取了南京市某幼儿园中一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R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研究者在一段时间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幼儿园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以了解他的生活、社会交往情况和个性。并且利用半开放性访谈的方法,向R的教师、家长或亲属了解其相关背景信息。 R是一个四岁半的中班男孩,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一直到三岁半。爷爷奶奶和他交流很少,也几乎不带他出去和小朋友接触,因此入园前和小朋友交往极少。 之后被父母接回,现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有着良好的受教育背景,皆硕士学历,家庭经济 状况良好。只是父母因工作繁忙,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也比较少,父母的教育观念还有很多不一致之处。 入园后,R在托班时经常喜欢一个人玩,上课时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眼神游移,左右观望,有时玩弄自己的衣服,坐立不安。 平时爱以各种方式戏弄小朋友,比如拍小朋友脸,偷偷拿走小朋友积木,揪小朋友头发,拍小朋友头,用手指弹小朋友,放倒小朋友板凳,骑小朋友身上,伸脚绊小朋友等。 到小班时,经常会情绪突然变化,变得非常低落,甚至流泪;到了中班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经常会有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抢小朋友玩具,破坏小朋友积木,推人、咬人、抓人等。
根据阿肯巴哈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对R 进行评估和诊断,其攻击性行为得分为24 分,参考同年龄男童该项目的全国常模(分界值19-20 分)及南京常模(分界值16-17 分),该个案的攻击性得分偏高,可诊断该儿童具有攻击性。
研究过程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测验法,根据个案的性格、兴趣和问题行为情况,参考以苏珊·布查尔特等人的著作《艺术治疗实践方案》为主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编拟了多次绘画活动。 设计了“自画像”“一个喜欢的人”“现在的心情”等多个主题,帮助个案逐渐将内心的焦虑、困扰、冲突表现出来。同时,研究者利用绘画投射技术,对个案的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 本研究即是在了解个案的家庭、幼儿园等一般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在仔细观察个案实际作画的过程和反应的基础上,力图对个案的美术表现进行解释,以了解他的认知、人格与情绪等状态。 研究者从儿童的绘画过程和绘画作品中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非语言的信息(儿童的眼神、表情和肢体动作)
·语言的信息(儿童对美术作品内容的口语陈述和对问题的回答)
·互动状况(儿童与辅导者的接触及互动行为)
·活动过程(儿童的工作速度是持续且稳定的,还是冲动的,以至未能完成任何作品)
·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等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者在本研究中采用绘画投射技术,并不是为了对个案的人格特点加以诊断,而是帮助个案通过形象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从而缓解紧张,最后得以摆脱心理焦虑和问题行为的困扰。
研究结果及分析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绘画投射技术在攻击性儿童心理分析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绘画投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攻击性儿童当前的认知、思想、情感状况,以及儿童通过绘画宣泄情感、调和情绪冲突后在认知、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变化 研究者要求R在第一次绘画活动中创作两幅作品,分别为“自画像”和“一个喜欢的人”。 从最终的作品来看,R 在“自画像”中将自己的形象画得非常小,只占一大张画纸的一个小角落。几乎所有绘画投射测验的研究都认为,画面上人物形象的大小具有突出意义。人物形象的大小与自尊和个体适应能力有关。 当让一个儿童画出一个人物形象时,儿童会画出反映自己情感的一个自我形象。很小的一幅画,特别是人物画,都会与儿童的自我感觉有关,也会与儿童自尊感较低有关。 有时儿童把人物画得很小,就是想把自己藏起来,不让自己受到成人的侵犯。同时,一个人画出的人物与这个人的冲动、焦虑、冲突密切相关。 儿童画的人物画往往是儿童内部自我的表征,如R所画的“自画像”,人物面部表情出现类似“撇嘴”的向下弯曲的线条,显示出研究对象此时内心的悲伤和不快乐。 而在“一个喜欢的人”的绘画作品中,R描述说他画的是幼儿园中的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上扬的嘴部、弧形线条和自然弯曲的双腿所体现的快乐情绪,与“自画像”所透露的悲伤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儿童画可以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可以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表达与心理状态相关的信息,并体现出其人际交往风格。 儿童R对其自画像的描述是:“我自己撇嘴,因为我不开心呗!”“因为人家会打我,我就不开心!”“他觉得我坏,他就打我。”“因为他不听我的道理,他觉得我坏。”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不快乐来自他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冲突。他的绘画作品与讲述都显示“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问题”是他内在的忧虑和困扰。 从他认为的小朋友打他的原因(“他觉得我坏”)可知,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解释存在着归因偏见。 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心象会自然地表现于图画上。当心象改变时,呈现于图画的形式与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一旦孩子内心有所抑郁,画面上的表现可能就会充满抑郁沮丧的气氛。通过这种绘画活 动,儿童可以宣泄情感,从而调和情绪冲突,达到净化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