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在教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压迫自己的天性,埋葬自己的感情,扼杀自己的情绪。
小孩的性格组成由父母基因+后天环境形成,父母基因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后天的生活环境。
故事的开头以选择不喜欢的兴趣小组的自述和女主诞生爸爸在产房外喜悦的表情开始。
爸爸是爱女主的,他用了自己的方式。
女主是爱自己的,最后只能妥协于爸爸。
有点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的悲凉感。
故事由选择兴趣小组开始与爸爸产生了分歧,强迫性让女主选择最不擅长最迫切需提高成绩的英语,也妄想以大人的方式塞钱了事,最后以一只小狗“爱因斯坦”作为补偿。
女主的父母离异后,父亲另娶,女主则在爷爷奶奶家寄住,而此时继母已诞下了弟弟,她也全然不知。作为离异的小孩,父亲有时间才来探望,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在此背景下与小狗连接了深厚的感情。
大人做的决定似乎都是以“小孩不懂事”或是“我是为了你好“”而搪塞过去。任何的决定都是取决于大人的经验而不是小孩的喜欢与否。这乍听起来貌似非常很合理,这亦许是我们也习惯性的屈服于“大人”的经验值而忽视了合理的沟通。在大人看来是与小孩沟通成本太高,还是也根深蒂固于中国教育式的权威之下?
情节的浪拍打过来,爱因斯坦失踪了,并带了一条新狗告知这是“爱因斯坦”。大人冷漠的行为寒透了女主的心,大人对狗的满不在乎和女主通街寻狗的画面,在拒绝新狗反抗大人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女主正在表达:我只想要回我原本的狗,我缺的不是狗而是情感。爸爸的一巴掌把女主从小孩的现实生活中拉近“大人”的现实生活中去。
每个人都有情感,特别是小孩的情感最为真实,不做作不隐藏。而“大人”却告诉我们你要为了我们隐藏自己的真实,你的行为在影响我们的生活,你得成为“大人”,才是听话的好孩子。
电影的后半段女主开始了“懂事”,英语考试全校第一、化学竞赛全省第一,因为这些名誉才能获得爸爸的吻爸爸的关注,在拼命的成为了你想让我成为的“大人”。带着女主参加大人的酒局,爸爸会让女主敬酒,说着女儿长大了懂事了,都有赖于这些叔叔伯伯们的功劳。大人的自私在餐桌上表露无遗,无一不再述说着“大人”的世界。女主不再反抗不再成为大人所说的“不懂事”的小孩,并且很懂事的在饭桌上吃了狗肉。她开始学着大人的模式,违背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及情感。
在大人要求小孩懂他们的世界的同时,却在扼杀了小孩的世界。大人比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了20多30年的时间,难道不应该是由大人来包容小孩的世界,怎么反而让小孩的世界来包容大人。从何时可以开始,小孩也能对着大人高呼“你能不能懂事一点?因为我吃的饭没你吃的盐多,你是否可以多包容我理解我并关爱我”。
一味妥协的人生将造就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娃娃,只为我的讨好而活,因为讨好我才能拥有我想要的世界。不是的,宝贝,你的世界只有你自己,你要创造自己的世界,而不是长成所谓的“大人”。
这样成长的小孩会极力的想要摆脱家人的枷锁,导致女生会抑郁,男生会走上不法的道路上。年纪的大小不是限制他人的权威,而只是有比我们活多几年的经验值而已。大人应该要放开手,去尊重小孩的选择;也要告知自己的经验值,与之沟通,协作成长。”只要你需要,我永远都在”,做小孩人生的垫脚石。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变好,以看见貌似爱因斯坦却不敢相认而逃走并哭泣为结束。她害怕什么?悲伤什么?电影中没有倾述,也许是因为没有人想要了解。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能代替我们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我们要为我们自己而活,过自己的真实的真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