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写到看到花开放的感觉,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做比喻。说实话这首诗,我脑海里自始至终只记得这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完整的诗词是什么样的,其它真是不知道。
有个朋友在看了我写的内容后,告诉我这句诗不是用来形容开花的,是诗人以花来写雪的。听到这个答案,有点意外。原来这句话一直都不是写花的,是写雪的?
朋友说她过去也一直认为是写花的,直到家里孩子六年级考试学到这个才知道。这也是个有趣的事情,往往我们认为一直对的东西,却一直错了很多年。我很开心,能有机会修正错误的认识。
说回这句诗,如果单看表面“千树万树梨花开”,那还真以为是春天一派花开烂漫的景象。但没注意前面半句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忽如”二字就说明了不是春天。这说明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去看问题,没有思考。
来看看这首诗的完整版吧。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代表作,是一首边塞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看到完整的诗,无论是诗人边塞诗人出名的身份还是诗歌题目,包括第一句,了解任何一点都不会轻易认为那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形容春天花开了。
我也借此重新补习一下小学古诗了,虽犯简单的错误却收获很大。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自己的另一个“一字之师”的故事。
高中时我喜欢上看《参考消息》的报纸,每周都会买几份。有一次,我在家看报纸。表姐当时也在,我和她聊天,读到“参政消息”。姐姐说,你读的什么?我说“参政消息”呀! 当时表姐是大学生。她跟我说,这不是“参政消息”,是“参考消息”。
当时的我既有犯低级错误的羞愧,又感到震惊。自己读了那么久的“参政消息”,原来竟是读错了。可那个字,明明那么像“政”啊。
不过,幸好被指出来了错误,才不至于犯错那么多年。从此我就知道爱看的报纸叫《参考消息》了。后来工作后,单位有很多报纸,又继续看了好几年的《参考消息》。至今也是喜欢看的报纸之一。
当时姐姐给我指出读音错误后,并没有给我讲解更详细的内容。查阅了解后,我也知道了更多细节。“考”的繁体字,书法写出来就是报纸上的样子。看上去的确像“政”。而这四个字的题字,是1956年改版后,重新设计报头,从鲁迅手迹中搜集来的这四个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你看很多看似一直认为是对的东西,说不定一直是错的。我们的思维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世界。探究细节与事实就显得很重要。而这样的改错过程,再去重新发现其中的细节与故事,这个原来的错误也变得生动起来。
成年人纠错的成本很大,能有机会改正错误并学到新的东西很难得。很感谢能教会我们一些东西的人与事。把自己当做学生,才有不断进步的机会。人的生命力也正在于不断注入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