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有福,我一直这样认为。
表面上看起来,给予是失去,给予人越多,自己拥有的会越来越少。所以,很多人不愿给予,害怕自己拥有的会越来越少。
其实,能给予的人,是因为拥有的多,才不怕失去。
这就像爱情,在爱情中我们总愿意做那个被爱的人,似乎被爱越多就越幸福。
其实,会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那一个。
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
爱,就像水,像食物,像一切有能量的事物,需要有足够的储备才能把一部分能量给予别人。
一个会爱的人,往往曾被热烈地爱过,他见过爱情最美的模样。
生长在幸福家庭里的孩子,自然而然就能习得爱的能力。因为他看到母亲体贴父亲,父亲关爱母亲,每天都能看到父母相爱的样子。
在爱的和风细雨中长大的孩子,他知道怎么去爱自己的另一半,像父亲爱母亲那样,所以这样的孩子也更容易得到幸福。
反之,一个生活在不幸家庭里的孩子,从小看到的不是母亲的谩骂就是父亲的暴戾,他不曾享受过丰盛的爱,也没有人告诉他怎样去爱别人。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即便个人条件很好,爱慕他的人很多,他也很难幸福,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上面这样两种孩子,身上拥有的爱的储备就不一样。
生活在幸福家庭中的孩子拥有更多的爱,所以他会是那个给予爱的人。
而生活在无爱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爱,就会成为爱情中索取爱的那一方,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被爱过,懂得爱,才会爱。
能够给予,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多少人心有余而力不足,自顾不暇,谈何给予?
给予,是需要底气的。
给予,真的会失去吗?
如果给予的是物质,自己拥有的的确会减少。比如为了帮助朋友借钱给朋友,他有了,你自然就少了。
但是,如果给予的是精神力量,那么这种给予不仅不会让你失去,还会让你得到更多。
当朋友深陷感情的漩涡难以自拔时,作为她的朋友,你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开导她,点醒她。
等到她在你的启发下走出感情的泥沼时,她一定会感激你在关键时候拉了她一把。
你用真诚的帮助必然换来更加芳醇的友情,不但不会损失什么,还能得到感情上的借鉴。
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
作为一个老师,这方面我深有体会。
别人看老师:怎么那么爱教育人呢?这是老师的职业习惯吧,我一直在极力纠正自己,免得让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的唐僧,整天只会喋喋不休地念经。
但是不可否认,老师的教育是有意义的,作学生时,我很信服老师的话,“尊其师信其道”,我从老师的话中获益良多,少走了许多弯路。
当我成为一个老师后,看到学生种种问题,常常会忍不住在讲课中间插上几句,将课本与教育联系起来,告诉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唉,就是改不了爱教育人的毛病。🤗
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感觉作为一个老师有责任帮助犯错的学生改邪归正,尽管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还是乐此不疲。
教师这份工作像蜡烛,像电灯,是一个燃烧和释放性质的工作,说奉献也谈不上,不过各行各业中的一份工作而已。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跟自己打交道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在成长中的心灵。
学生在成长,老师就不成长吗?
如果老师不成长,就会被时代淘汰,就无法教育一代又一代有着崭新思想的学生。所以,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
教学本身就是一份成长型的工作,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反而越多。
这种收获不仅来自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不仅来自知识的进步,从一些所谓的差生身上,一个老师甚至能学到更多。
在对他道德感化说服教育过程中,可以逐渐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了他们背后的无奈和茫然;
在和他们斗智斗勇、比拼智商的斗争中,还可学到如何和这一类学生周旋,如何应对他各种怪招、险招。
学会这些不仅可用于以后的教学,也可以用来对付我那同样刁钻古怪的儿子。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差生让老师成长得更快。同理,捣蛋的孩子让父母收获得更多。
不管是教育学生,还是教育孩子,既是付出,又是得到,付出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哪里都是如此。
刚来到简书时,一有了时间就喜欢各处逛,看到好文章就忍不住点赞。
后来加入七月一班,一天群里接龙问是否会给班里同学打赏,我接龙说会,因为之前也打赏过。然后就收到了班班的赠贝500,用于给同学打赏。
一时间,感觉很激动:本来只是朋友之间互相鼓励的个人行为,没想到还有班班赠贝。太暖心了!
从那以后,我点赞和奖赏就更多了。每次给别人点了赞,赠了贝,不但不会觉得少了什么,反而觉得莫名多出很多来。
不仅仅收获了别人同样的点赞和赠贝,也获得更多来自朋友的鼓励,以及更文的巨大信心。
简书,就像一个友爱的班级,大家在一起写作,除了写,还会彼此鼓励,欣赏。你付出了真诚和赞赏,就能获得更多的真诚和赞赏。
这样良性的互动,真诚的给予和热情的反馈,才是简书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
如果只是闷头写,写完就走,从不关注别人,从不给予真诚的欣赏,自然也不会收获热情的回馈。那样简书就成了一个冷冰冰的App,一个单一的练笔平台,而不是一个热情洋溢的写作社区了。
个人有多大能量,就给予周围多少能量,你给予的越多,收获就越多。
在伯乐阿斌老师的邀请下,九月份我参加了伯乐推文点评团,每周选择一篇伯乐推文点评,参加伯乐群点评活动。
这不就是件“赠人玫瑰”的好事嘛!我欣然答应。每当轮到我点评,头一天我就开始在伯乐推文里选择好文章,一早就开始准备。
我很认真地准备,因为不想辜负斌姐的厚望,也不愿辜负那么好的文章。
每周完成点评后,把点评发到伯乐推文群里,都能收获到大家的鼓励。把点评作为当天更文后,经常有被点评文章的作者跑来点赞留言赞赏。
为了写好评论,我需要全面分析文章写法,逐句品味文章语言,反复咀嚼品读文章,这相当于做了一次深入细致的精读,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写作经验,这是点评文章给我的最大收获。
你看,我不过是贡献了一点心力,付出一份真诚,就能收获到这么多,不正说明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吗?这哪里是余香,分明是热烈的浓香。
这样的给予,多多益善,何乐而不为呢?
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