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开始,母亲和女儿在厨房忙碌。母亲告诉女儿烹饪的方法,并让她快记下来。
“不用了,反正我又做不出那些,再做也做不出你的味道”
“那你还问,动口还不如动手”
女儿的话颇有撒娇的意味,而母亲也愿意为这份撒娇买单。
是的,只要父母健在,回到家中总会有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仿佛喂饱孩子的味蕾就是对空巢老人最大的精神慰藉。至少,虽然年事见长,她们并不是毫无价值,至少,还能为子女准备一顿可口的饭菜,而这些都是母亲独有的味道。
这一幕像极了亲情,没错,只是像而已。母亲和子女,这份感情多么的伟大却又充满了讽刺。对于女儿来说,享受母亲默默付出的同时,还觊觎着母亲和父亲的房产,并直言不讳的要求继承。出了女儿别有用心,女婿也是个只说不做的人。他说要修葺浴室,但是直到走得那刻,浴室依然支离破碎。
这就是是枝欲和,他很会编织一个完美家庭的梦,但又亲手将它摧毁。
观众也会发出一个深深的疑问:这世上到底存不存在真正的亲情?
次子携妻子及妻子的儿子来了以后,母亲表面上是很热情的。她花时间和功夫为他们准备丰盛的饭菜。这里有个细节很突出:在油炸天妇罗的过程中,离的太近油会溅到身上,母亲慢慢远离油锅,减少对其的伤害。
这里有个隐喻:人与人之间,靠的越近,伤害越多,所以只能保持距离。
原本安静的生活,在孩子们到来之后变得表面繁荣起来。夏日、蝉鸣,小孩子在院子里嬉戏玩闹,他们又怎么懂得大人的悲哀?
老母亲表面上热情,但是内心还是瞧不起自己的媳妇,只因她是死了丈夫带着拖油瓶儿子的寡妇。所以,晚上洗澡的时候,她只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睡衣,而不顾及“孙子”的感受。
母亲看似落落大方,但是每句话都是绵里藏针。她赠送给媳妇和服的同时,借机问媳妇什么时候生孩子、并暗讥她是被人瞧不起的寡妇。
吃饭的时候,媳妇表面讨好公婆,其实八面玲珑。所以结尾才会发出那句:
以后都不会再来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棱角,如果碰壁了、受伤了,谁会不疼?亲情又如何,只不过是维系关系的纽带而已。
影片中母亲提了很多次长子的死。甚至看到溺水的新闻,都会感慨一番。长子在15年前为了救人身亡,这也成为她心中隐隐的痛,一直没有愈合的伤口经不起一丁点的刺激。
所以,这并不是一次家庭聚会,而是长子的忌日。繁华的背后夹杂着伤痛。
所以,母亲要求被救的人每年都来参加儿子的忌日,就是为了增加他的内疚。当看到他的生活肥胖而无为时,不禁发出感慨:我的儿子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救这个废物?逝者已逝,生者不欢。老母亲自己痛苦的同时,也要让被救的人伤痛,仿佛这样可以抚平她内心的伤痛。
晚饭结束,儿子给母亲钱,因为她辛劳了一天。母亲毫无犹豫的接收了,并沾沾自喜道:买点什么给自己呢?原本最简单最普通的母子关系,却变得那么遥远和陌生。心远了,一切都远了,亲情大抵也是如此。
母亲在房间里追蝴蝶的那段,让人动容。误入房间的黄蝴蝶,她却说是自己的长子。对于长子,这该寄托了多少的思念与痛苦。15年了,母亲并没有遗忘、也没有摆脱失子之痛。
与母亲相比,影片中的父亲是严肃而克制的。
父亲对长子有明显的偏爱,所以面对次子及其儿媳,他表现的是冷漠与刻薄。次子没有继承他的医德,他为这件事耿耿于怀。所以,在儿子面前,他变得难以沟通,就像一个倔强的小老头。他不惜言语重伤次子,所以父子关系更加疏远,他们面对面,却都不愿意尝试着去沟通。
面对孩子们的热闹,父亲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肯与子女交流,给自己关上心门的同时,也与家人划上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儿子的心里也是扭曲与悲哀的,他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亲情。父母偏爱长子对他来说又隐隐增加了伤痛。一个不被爱人怎么会学会爱别人?所以在爬梯的过程中,妻子手拎着三个包裹他也不愿帮忙,可见儿子的自私。
儿子刚刚失业,面对生活的重压也不肯告诉父母。都说在外受伤了,家是唯一一个可以依靠与停留的港湾,但是儿子却把伤痛紧紧包裹起来,不肯与父母分享。不能共苦哪能同甘?
这部剧依然是是枝欲和式的叙述,导演用平淡的画风将一个个人物塑造的晶莹剔透,直逼人的内心。同时也让观众发出了深深的呐喊: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没有真的亲情?
所以,纵使家庭成员之间心生裂痕,但是他们依然步履不停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他们一直在赶路,但却忽略了没有精神食粮的行走,只是行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