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有误解或不快,常常是来自于沟通不畅,它们的产生来自于个人性格、为人处事的方法或者价值体系;有时候双方沟通不同频,就是没有理解对方想说的话的意图是什么。从而关联到人们有没有用心地倾听说者话语的意图,还是停留在听到话语时自己产生感受上直接开始回应,而忽略了说话者的真心想表达的是什么,他或她为什么会这样说。这种现象目前更多见的是在网络上,缺乏逻辑又缺乏沟通技巧,最重要是根本没有关注语境和说话者想要的是什么,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只顾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沟而不通是最常见的问题。
沟通中有一门技术叫“3F倾听”技术,这三个F是英语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第一个F是:fact 事实(对方说的事情,不要用自己的想法进行评判,客观地接受对方谈话中的信息);第二个F是:Feeling 感受(在倾听事实的同时,感知对方的感受);第三个F是:focus(倾听意图,想想说话者想要什么,说着话的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这里,我拿前两天在微信的一个学习群立就发生事情作为事例讲解分析,为自己进一步优化善意的沟通同时分享给对沟通感兴趣的朋友。事情是这样:这个历时30天的学习群课程框架设置非常好,每天早上有个10分钟老师自己的分享;每三天有一个在线微课,老师讲30分钟同学提问时30分钟,因为时间时晚上19:00~20:00点,对于上班的人非常尴尬,特别是像我这样在北京生活的人,下午5:30下班,回到家基本在19点左右,为了保证自己在线听,就需要提前安排好晚饭等事宜,这年纪拖家带口上进学习的女人学习不容易只有自己知道。在上第三次课的那天,我中午发现上午老师语音分享没有,感觉有点奇怪,就在群里问了一声晚上的课程是否有,老师和一位组织者都回答有,那好我就一顿忙,积极地去安排工作及家务事为准点听课做准备。
But,可是,到了18:56的时候,群里老师留言说:由于今晚大学老师来济南,故提前把课程讲完了,请大家直接进入直播间收听即可。并说今天的内容还蛮多的,有问题可以在微信群留言或者直播间提出,有问必复。
看到此条留言,我有想法冒出:这什么事啊?大学老师来,您不是刚知道吧?中午问晚上是否有课,还说有课,就是这种录音课,您早说啊!我还不要下午这一顿乱忙呢。 带着情绪和理解,看到老师的留言后也回了一句:下次需要提前告知啊!这样感觉非常不好!这段话是第一个F: 事情的事实。
之后,就想着去听课吧,既然已经准备听课了,更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老师是边走边讲的课程,气喘吁吁的话语,让我感觉非常不好,三个字:不认真!从脑子冒了出来,这不是对付事嘛!!!情绪起来无法继续听下去,在讨论去留言之后,又到学习群留言:“这事情可以商量改上课时间,或提前在家里录好,或者8点以后和老师见面,基本的契约精神我们需要在小事上有这种意识的。包涵!我对这种事情非常在意!如果有异议,请各位见谅!谢谢!” 这段话话是第二个F: 一系列事件带出的feeling(感受),并在感受之下给出几个比较合理的方案供老师选择,避免类似的事情以后发生。
在这部分我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话在群里发的,也知道会有异议出来,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谈论,自己善意地说:“包涵,我对此事非常在意!如有异议,请各位见谅!谢谢!。”
那么到这里第3个F也出来了,就是我说这话的意图:需要在小事上有契约精神。我是对这样的事情非常敏感,加上国情、社会状况,也很容易把这事和人、和社会风气做关联。我说这些的话的意图就是:有事可以,有很多种选择,怎么就选了一个在我看来最差的,希望大家都尊重彼此,遵守合作精神。此时的我脑海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老师在赴约路上录制的课程这么一件事了,而是联想到这个社会的很多面,自己内心那种无奈悲哀了。而这些是带给我必须要把自己话说出来的驱动力。
果然不出我所料,群里有学员冒出来说:”提醒我不要执著,说这是一个带着互助性的团体,不是社会上的功力关系,所以相互体谅就好,你说呢?老师希望分享,我们想要学习,仅此而已。“ 看了这段@我的留言,我真心想说的就是:和稀泥吧你! 什么互助性团体,什么不是功力关系?我付钱了的,体谅可以,不要把话说的这么淡淡地。想分享的人多了,不一定我想学呢。光简书就有多少人想教这个课,还是免费的。仅此而已,好简单啊! 自己通过这段留言也简单看出了这位群友性格及做事风格。而我自己脑子里也冒出一堆的前面的想法,我们之间的沟通是不会很快通畅起来的,他没有自己看我的留言,就说为了避免引起辩论,我回复说:我的观点已经说出了。对于他(她)后面又说的话,我也节选了一句作为回复,依旧是因为@我了,表示尊重对方。
还有一位群友说;“我觉得没什么呀,现在发出来不妨碍啊,如果时间到了一直让人等,那才是没契约精神吧。” 看见她的留言,我读出了我们对契约精神的要求不同,沟通不在一个“频道”,另外一个原因她没有@我,说明她只是在表达她的观点,所以我没有回复。
最令我诧异的是老师给我回复了:“大学时候带我多年的辅导员来了,不能不去啊!请见谅,再次对我抱歉。” 看了老师的留言,心里生出两种情结:1、是遗憾,遗憾老师没有看出我的意图,我给出三种建议,就是为了让您不影响上课,又可以见老师,我没说不让您去看老师啊;2、是感到愧疚了,做都做了因为,我留了言就不停的抱歉,我自己都有点不知如何是好了。所以我也没有回复老师,尽管他@我了。 因为沟通意图没有被理解,我不想这个话题继续了。
说了这么多,一人针对一件事的发言,收到了不同的信息及观点,实际上我想表达的就是:
1、你可以在中午我问的时候之间告诉学员,晚上有事会提前把课录好,不影响大家听课;我也不用下午一顿乱忙为19点坐在桌前听课;
2、你有事可以提前录好音嘛,怎么可以边走边说的讲课?这是聊天吗? 认真、尊重在哪里?
3、和老师有感情,来自己“地盘”,不能不看,不能不尽地主之谊,这个课可以改时间,这样看似按计划执行了,效果却不是最好的?
我的话很清晰的说出,但是意图没有发言的群友被领略到,自己开始自省或许是我在意这些细节行为,人做事的态度了。我需要善意地倾听,倾听引起情绪或感受话语背后的意图;即使是沉默也是有意图的,因为沟通中除了倾听还有一个技术非常重要,那就是:学会暂停。
上面的内容我有三次暂停,您发现了吗?
倾听,暂停,沉默 ......有必要的话再次就意图进行沟通,没必要就让这事过去吧,
无法理解你沉默的人,基本上也理解不了你的诉说。—— 阿尔伯特.哈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