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上一篇我们刚刚交代完卫宣公的身份:他是卫庄公和戴妫的小儿子,公子晋。原来的太子完即卫桓公的亲兄弟,造反后刚被石碏等大臣合谋杀死的州吁即卫废公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在州吁之乱的时候他逃到了邢国。州吁死后被大臣们找回来做国君,成了卫宣公。
关于卫宣公史书上没有提到他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提到他的勤政爱民,甚至也没有提到他的残暴无道。可是,读完他的故事,你还是会深深记牢这个人。
他一生做了三件夺人耳目的“丰功伟绩”:上淫庶母、霸占儿媳和谋害亲子。接下来,我们就一件一件讲给大家,把历史上这段家族关系最为混乱的故事慢慢捋清。
先说第一件事,上淫庶母。
公元前718年卫宣公继位,这一年他干了三件大事,头两件事情,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庶母夷姜扶为自己的王后,立他和夷姜所生的儿子公子伋(jí)为太子。
夷姜,大家还有印象吧?就是州吁攻打东夷的时候带回来,送给他爹当了礼物那个异国小美女,被卫庄公收入后宫成了宠妾的那位。
不过当时卫庄公已经步入晚年了,被疾病缠身,临幸夷姜之后,也就没有了精力再去管她。而夷姜呢,当时年轻美貌又胆大活泼,就活脱脱的一个异族辣妹,身材好又漂亮,基本上属于那种从老到少,大大小小的男人见了都会动心的美人,但是这个美人是老大的女人,大多数人就得安于礼仪权威和法律,顶多就意淫一下了。
但是凡事总有例外,有很多人就宁愿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而这个人就是当年的公子,晋,现在的卫宣公。
两人什么时候勾搭上的?这估计就早了。在公子晋的大哥公子完和州吁还正在争夺王位,斗得你死我活的时候,他的老父亲为庄公也病入膏肓,每况愈下的时候,整个卫国都乱糟糟的,可是越乱越适合浑水摸鱼适合偷情啊,这就便宜了公子晋和夷姜,趁着大家都没有心思关心他们的时候,俩人就好上了。
夷姜名义上可是卫庄公的老婆,而且也被临幸过,所以他就是公子进正儿八经的庶母。虽然说我们读历史书,都知道王子勾引庶母的龌龊事在后世的宫廷中屡见不鲜,比如隋炀帝勾,唐高宗李治(勾搭庶母武则天)等等,但是在历史上明文记载的,这卫宣公却是头一例。
在周朝的时候,宗族制的森严等级是不可逾越的,这种事情是坚决不可以有的,这是当时人们的道德底线。
然而伟大的卫宣公就突破了这个道德底线,史称“卫宣公烝 (zhēng)于夷姜”,这个“烝 ”什么意思呢?杜预为我们解释说“上淫曰烝”,就是淫乱的上辈的人。
反正也每人顾得上管,这俩人就不断偷偷私会,竟然还悄悄地生了一个孩子。他们给这个孩子取名叫“急”,实际上写作“伋”----偷母生子,这也的确够急的。
你说这孩子生下来,怎么着也得怀胎10月吧,这么长时间就没人发现这事儿,可见当时卫国宫廷是多么混乱。
伋生下来之后放在民间寄养,看来这俩人还是比较慎重的。
接下来卫国还是处在一个漫长的宫廷斗争时期,先是大哥卫桓公顺利继位,这个人比较宽厚,所以公子晋过得还不错。这期间呢,他又不断幽会夷姜,结果俩人又生了一个孩子,取名叫黔牟。
然而好景不长,大哥卫桓公继位14年后被州吁给杀了,公子晋无奈就逃离卫国去了邢国,谁知没想到才一年多就熬出头了。
做了国君就要立夫人太子。按照《东周列国志》的说法,卫宣公是有一个正室夫人邢氏的,而大家也以为邢氏会顺利的成为国君夫人,可谁也没想到,他居然堂而皇之的把那段严重违反周礼的地下情给挑明了。
其实想想这也不难理解,自己做了国君就有了权利了,跟喜欢的人偷情这么多年,又被迫分开一年多,这一得势还不赶紧随心所欲一下啊,所以卫宣公一继位就马上把夷姜扶正了。
这样一看,卫宣公似乎还是个敢作敢当,有情有义的人了,可惜时光不会就此停止。
虽然这件事肯定是卫宣公和夷姜都有错,但在男权社会下,大多数人是不会怪罪男人好色的,出了事情首先关心的就是女人,他们怪女人不贞洁,怪女人太过于淫荡。
所以没有丝毫悬念,卫国的老百姓们都认为,在卫宣公当年还是公子的时候,是夷姜勾引了他,于是一首讽刺诗《匏(páo)有苦叶》就作出来了。
匏有苦叶,济(jì)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
有弥济盈,有鷕(yǎo)雉鸣。济盈不濡(rú)轨,雉鸣求其牡。
雝(yōng)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dài)冰未泮(pà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áng)否,卬须我友。
这首诗记录在《诗经·邶风》第9篇。全诗4章,共4句。全诗多种艺术手法兼用,既用赋体,也用比兴。兴中有赋.赋中有比。不过这里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文化背景,需要我们说明一下。
第一个是“匏”,指的是匏瓜,就是我们说的葫芦。在古时候的婚礼上有一个“合卺(jǐn)”的仪式,就是把一个葫芦切成两半,但是葫芦的蒂还连着,新郎新娘就用各用一半葫芦饮酒,表示此后就俩人成了一体。
到了汉代以后,还有了新的名堂,就是新郎新娘晚上入洞房的时候,把这两半葫芦放在床上,一半朝上,一半朝下,这才吉利,寓意也不言自明。后来这个仪式又经过演化,最后就变成了今天的交杯酒。
所以这首诗用葫芦来起兴,表示男女关系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第二个就是“雝(yōng)雝鸣雁”。我们经常看古代小说,或者是古装剧的就会见到男方给女方下聘礼的时候,要送一对大雁,而且最好是活的。
而这个大雁聘礼在春秋的时候啊是绝对不能少的。为什么要送大雁呢?因为大雁是候鸟,南来北往非常守信,所以用大雁做聘礼的意思就是双方都要守信。那时候没有结婚证明什么的,一旦收了聘礼就算事成,就不可以反悔了。后来人们也用具有类似品格的“雉鸡”来代替。
现在我们知道了,匏(páo)和大雁的文化含义,就能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了。
第一段说匏有苦叶,苦就是枯的意思,叶子都枯黄了就代表瓜熟了,意思就是葫芦可以摘了,比喻男女嫁娶的时间到了,然后说你赶紧渡河过来吧。
“渡河”这个词在诗经中也多次出现,在其中一部分诗中也和男女之事有关。说到这想起来潘长江和刘春梅合唱的那首《过河》来,意思差不多。
第二段说一只母雉向雌雉发出求爱的信号,我们都知道牝(pìn)鸡司晨这个成语,“牝”是母的,雉鸣求其牡中这个“牡”就是公的,它们各自比喻夷姜和卫宣公。
接下来诗人就用“雝(yōng)雝鸣雁”来引出婚姻最关键的道德----守信用!“迨(dài)冰未泮(pàn)”,意思就是指大雁守信飞回来的时间。
这两段就是卫国人对夷姜赤裸裸的讽刺,意思是说你嫁给了庄公,就应该坚守妇人之仁,好好侍奉庄公才是,怎能积极主动勾引公子晋呢。
诗的最后一段用一个女子不随便上别人的船来比喻有人还是能够坚守正道的,卫国老百姓天真的发誓说你这么不守妇道,可是天下的女子们还都是好样的。
不管怎么说,这段严重践踏周礼道德的关系因为夷姜被封为正牌的国君夫人而慢慢被承认了,他们早年所生的大儿子公子彶也被立为了太子。
《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曰:
宣公爱夫人,夷姜生子彶,而令右公子傅之。
右公子不是官职,具体是谁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姓名,后面还会出现左公子。据说公子是不分左右的,而分左右的是夫人,左右公子就是左右夫人所生的孩子。这里的右公子到底是哪一个国君的右夫人所生的就无从得知了,总之我们知道这个右公子在卫国有比较大的影响,是个老牌贵族就好了。
意思就是卫宣公立了夷姜为国君夫人,还让右公子做了他们的儿子太子彶的老师来教导他。
到这里,关于上淫庶母的事件就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