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目前所有已知的读书方法,都是同一类的读书方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解读模式。
这个自我为中心的概念是说,基于你目前的知识修养,基于你目前的解读能力,基于你目前的社会阅历,在这种情况下,你来读一本书。
但是我们知道,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他有不同的经历和能力,他在不同年龄段读书的时候,看到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目前的读书方式是一种顺势而为,因为我们不可能超越自己。现在用这样一种模式去读,到了我们阅历增长的时候,能力增强的时候,我们再用那样一种方式去解读,又能看到新的内涵。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却发现我们目前的这种读书方法其实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弊端。
我们拿讨论过的《红与黑》来做解读。《红与黑》这部长篇小说,我们可能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阅读,有可能你一生只阅读一次,也有可能你会在不同的年龄段陆续有阅读,也有可能你一生中一次也没有阅读过。
当我们在十四五岁情窦初开的年龄第一次读《红与黑》的时候,我们其实只是读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已。我们看到一个底层社会的年轻人于连,和一位市长夫人的恋爱,以及同侯爵的女儿恋爱所带来的个人命运的起伏跌宕的故事。
当我们二十岁前后再去读《红与黑》的时候,我们则会看到一个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现象。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都有贫富的差异,都有主流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差异。《红与黑》就是讲了一个底层的青年,他想进入上层社会,借助于与富家女和一些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女性恋爱,来实现个人的梦想。
当我们三十岁前后再去读这部书的时候,我们发现看到的内涵又变了。首先我们就会问,为什么这部书能成为经典?在那个历史年代和未来人们的精神财富里,它一直能够镌刻在那里,影响着后人?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它的另外一些内涵。比如说,它所揭示的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争斗。它是从一种理性的角度,诠释了人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那样一种共同的命运。
当我们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从新读这一本书,我们又会看到宗教对社会、对人心的影响,宗教对贫富阶层人际关系的一种弥合。
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其实是没有交集的,但是我们看到于连,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因为他能够用拉丁文背诵《圣经》,得到牧师的认可,他可以得到牧师的推荐,分别进入两个门第和他不相等的上流社会的家庭里去,从而改变了他和社会交往的形式,并进而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这个阶段,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宗教的力量,宗教对人心的约束。在于连整个命运的起伏过程中,宗教的因素一直在起作用。
开始的时候,是他和市长夫人之间畸形的恋爱,市长夫人在女儿得病的时候,她良心受到了谴责,认为是因为她做了不好的事情,报应在她女儿身上,所以她就开始收敛。
等到后来,她人性中的嫉妒心发作的时候,她又通过向牧师忏悔,毁掉了于连的一生。最终通过真正宗教意义上的忏悔,得到了于连的宽恕,她自己也得到了解脱。
还有,作为一部经典作品,它之前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一种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外在的一种表现状态。而从《红与黑》作者司汤达的笔下,小说的写作风格和视角,开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重视诠释人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他对那样一种外在的客观的描述,已经弱化,重视心灵的思想的流淌,思想的过程。后来的意识流,就是写人的意识为主的文学作品,就从这里萌芽。
现在,我们不禁有一个问题要问:
假如我们在一个特定的年龄只读了一次《红与黑》,就能把这些内涵全部看清和掌握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是不是就延长了呢?
在我们现有的阅读方式里,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学习,都是以自我为基础,以自我的视角和能力去解读的。你只有30斤的力量,你就担不起80斤的水。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借用那些人生阅历丰富,已经有反复阅读过作品并有解读的人的智慧,来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呢?
如果有这样一种读书方式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实际上就在大大的延长。比如一个智慧的人读过六次,他的收获,他用一种跟我们共同学习的方式,帮助我们看到了他所看到的全部内涵,实际上我们的生命就大大延长了,因为我们只读了一次。
所有的书,实际上都存在这样一种解读的模式。一本书读下去,可以认知整个世界。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种读书法,就叫“精解一本书,学会看世界”。精解背后的意思,是借助过来者的智慧和他们的人生体验。
我们这里试图通过这样的读书模式向朋友们展示,如果不是基于自我目前状态的读书,而是借用前行者的智慧来去读书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将大大的延长,我们的内心世界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充实,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也会得到迅猛的提升和增长。
“精解一本书,学会看世界”将陆续同朋友们一起学习的书目有:
第一本书《红与黑》
第二本书《红楼梦》
第三本书《西游记》
第四本书《三国演义》
第五本书《道德经》
第六本书《水浒传》
第七本书《易经》
第八本书《山海经》
第九本书《黄帝内经》
第十本书《三字经》
第十一本书《哈姆雷特》
第十二本书《安徒生童话》
(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