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几本书一起读,年轻的作者或者已逝的智者,他们的思想和语言在我脑海里交杂翻滚,我觉得它们可以并行不悖,好像这样就是我的大脑海不辞水,故成其大。但是,我混乱了。
或许,乱的不是我接受的各种文字和思想,而是我自己的内心。按照阳明心学的说法,心外无物,心自有善恶判断,所以我能接受的,就是我心本来就知道的,它本来就有的,只是没人提醒、暂时安静而已。这么说,我不是看书看得思想混乱,而是我的心本来很乱,所以只要一被提醒,不管能接受的不能接受的反正就是一股脑儿反映出来,跟照镜子似的,镜子本身没有判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镜像。
我不是一个很想把所有自己认为的好书都尽快读完,然后非常满意自己成为一个学富五车、学识渊博的人,但是我也一直秉持着“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没有认认真真单独一本著作的习惯。其实,读书到现在,真不觉得是为了学习什么或者知道什么,它已然只是一种习惯,一种享受,至于书中观点、前人智慧,那是别人的,如若恰好引起我的共鸣,其实说明我本身已经有那种观点和智慧,我赞成它,只是以前没自己表达它罢了。从这一点讲,我读很多书,和读一本书,又有什么区别;我很认真地读书,和很敷衍地读书,也是不是差不多?
当然,凡事皆有不尽然,我从书中得到启发、达成认同的观点,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轮廓分明的,我们认同一句话代表的一个意思,或许对另一个意思也是似是而非得有所感触,不那么接受,却也不那么拒绝,然后很多很多的话,很多很多的似是而非和模凌两可,在慢慢地改变我们的认识,心变了,它在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上也是不断修正和调整的,我们以为我们知道自己的内心,掌握自己的内心,其实,它在变,我们不一定知道,只有通过读书或者其他感官冲击,然我们心动,心烦,纠结,挣扎,才能让我们在痛苦中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心,然后,用我们的这颗心看人,处世。
在这一刻,我真的感到读书有千万好处也不及这一点:明心见性。心它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读书让我们自己可以感受到它,可以重新按照它来审视自己,调整自己,改变自己,读书无定义,心也没定义,我们都没有定义。我不是医生,不是管理者,不是患者,也不是员工,只要我想要,我可以成为任何人,只要我很想很想,只要我很信很信!我不是自卑的人,也不是自信的人,我只是个情感丰富,因时因地自然表现的人,我的本性不是善良,也不是邪恶,我只是追求知行合一,然后凭着一颗越来越清楚明白的心,做一个越来越接近自然的人。